计算机网络学习1—概述
概述
引言
为了解决网络的通信问题,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对通信系统进行了标准化。
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TCP/IP通讯协议将OSI参考模型简化为了四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下图给出了两者的对应关系,同时给出了TCP/IP协议各层所包含的常用协议。
表1 OSI 和 TCP/IP 对应关系
各层的功能
- 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
- 处理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如分组选路。
- 属于网络层的地址为IP地址。
- 传输层
- 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讯,是根据端口(可以理解为传输层的地址)实现的。
- 应用层
- 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
通讯过程
图1给出了七层协议的通讯过程,四层的TCP/IP协议与之类似。
图1 OSI 参考模型通讯过程
待发送的数据包从上层协议到下层协议,依次添加首部(包括源地址、目标地址等信息),直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成数据帧,根据首部信息发送数据帧,到达目标主机之后,再由下层协议到上层依次解封,进而获得数据。图2给出了需要传输的数据经过各层添加首部的过程。图3给出了分层包的结构。
图2 数据包首部的层次化
图3 分层包的结构
传输方式的分类
网络通信传输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面向有连接型和无连接型
-
面向有连接型
在发送数据之前,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主机之间连接一条通信线路。
-
面向无连接型
不要求建立和断开连接,发送端可以任何时候自由发送数据。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
电路交换
在电路交换中,交换机主要负责数据的中转处理,两台主机通信时,首先建立通信线路,是独占线路进行通信的,效率较低。
-
分组交换
在分组交换中,由分组交换机(路由器)连接通信,发送端将数据分组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收到后,缓存到自己的缓冲区,然后再转发给接收端。
图4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根据接收端数量分类
-
单播
只有一个接收端,即一对一通信,例如早期的固定电话。
-
广播
有多个接受端,即从一个主机发送消息给与之相连的所有其他主机,例如电视广播。
-
多播
与广播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多播要限定某一组主机作为哦接收端,例如电视会议。
-
任播
任播指在特定的多台主机中选出一台作为接收端。
图5 单播、广播、多播、任播
一些常用术语
-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
-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网络服务供应商
-
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
-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
-
Internet 网际网
-
The Internet 互联网
-
地址
-
MAC地址 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地址
-
IP地址 网络层地址
-
端口号 传输层地址
-
-
数据单位
- 包 是全能性术语
- 帧 用于表示数据链路层中包的单位
- 数据报 是IP和UDP等网络层以上的分层中的包单位
- 段 表示TCP数据流中的信息
- 消息 指应用协议中数据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