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者如何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带你解读《黑匣子思维:如何更理性的犯错》
博主看完这本书开始活学活用!避免战略上完美行动上偷懒的问题,给大家介绍这本威力无穷的书~
我都开始为这本书写这么长的文章了:)
1 写作背景
写这本书的作者很有意思,看他的基本履历就知道他是个爱折腾的人:马修·萨伊德,英国乒乓球退役运动员(2次参加奥运会)、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泰晤士报》专栏作家。据他自己所说写这本书的原因是:
我在生活中曾多次遭遇失败,特别是做乒乓球运动员的时候,所以这本书的主题与我本人有很深的关系。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成功的人、组织和体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种对失败的健康、有力的态度。
遭遇多次失败,是因为中国嘛哈哈^ ^
2 全书重点
这本书讲的是如何机智地利用每次犯错、失败的经验成为进步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大大小小的失败充斥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有的根本不痛不痒,没有可记忆性,但在安全性需求极高的医疗和航空业中,失败则是致命的。
作者纵观医疗业和航空业的发展,从行业中的两个实例讲起:在医疗业中,医生在一场常规手术中因没有插入导气管使患者窒息而死,却只能和家属推辞说尽力了;在航空业中,美国173航班由于燃油耗尽坠机,专家组通过飞机中记录操作数据和机舱谈话记录的黑匣子进行分析调查,获取经验,修正操作规程,使得航空业制度不断规范,产生2009年萨伦伯格将飞机哈得孙河全员生还的奇迹。从数据来看,航空业从1912年军事航空学院的25%致死率到2014年全球事故发生率830万分之一;美国医疗业1999年死于医疗事故的有4~9.8万,2013年高达40万,成为美国第三致死因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上述案例引出黑匣子思维:失败后进行总结,从经验教训中学习的意愿和决心。
然鹅,世界是复杂的,为什么医疗业和航空业的对失败的态度如此不同呢?想从过去的失败中学习并不容易,原因是人类的共性: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现有认知受到挑战时内心感到不安的现象。为了保护自尊,人们倾向于往积极的方向调整对事物的认知,对不利证据进行认知上的修正。
对于医生来说,“称职”就意味着尽善尽美,如果犯错就意味着能力不足。对医疗业观念的控诉其实是认知失调效应的精确描述。对此,作者提供了结合黑匣子思维的2点建议:1、建立引导学习和自我纠正的机制。(调查黑匣子的信息之后及时修正)2、需要从业人员分享有用信息,当整个机构观念发生改变时,才有效果。(创造黑匣子)
了解完人性的弱点之后,我们不能无脑失败,理性试错能让人进步更快。这一点对于完美主义者同样适用,完美主义者常常因为害怕失败而失去机会。作者引入了“精益创业”、“边际效应”教会完美主义者如何主动试错来快速获得成功。
精益创业: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互联网创业公司成功的套路往往都是抓住了机遇,所有的产品不可能一开始都做的面面俱到,人们对于什么方法有效的直觉往往是错误的,为了防止闭门造车,投身于现实世界,通过“犯错-反馈-修正”不断地循环进步更快,举例:先做一个MVP(最小化可行产品)投入用户测试,早规划,早试错,早调整。
边际效应:追求局部最大值的策略,把目标化解成小目标,完成小目标过程中清晰的反馈获得巨大的进步。
主动试错能得到清晰的反馈之外,还能激发灵感。试错能够打破常规思路,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当然就不会换一种方式看待问题啦~如果你害怕失败,不如尝试每天对自己默念:“如果我要通过这次考试,我要先刷100套卷子”、“如果我要学会这首曲子,我要先弹100遍”、“如果我要顺利拿到Offer,我要先失败100次(好像太多了^ ^)”…
我们身边常常存在这样的人,一种是相信自己的智力、天赋等基本特质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思维被称作固定型思维;另一种是相信他们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的,失败不是能力不足的证明,而是学习进步的机会,这种思维被成为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畏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复盘。
这本书不仅仅是谈到了医疗、航空还有互联网产品、司法、经济、政府组织等等,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相信对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3 重点启发
每个人都有大大小小失败的经历,往事总是不堪回首~~小时候我总是在想时间倒流,一切再来过就好了,但是懊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不断的试错-反馈-修正,一步步总结和复盘,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就能潇洒自信的解决了!光思考还不行,象牙塔中的方案不一定适合落地,投身于现实生活当中,接受一下社会的毒打,很有帮助 ^ ^
4 本书适合人群
书名有点晦涩了,看书名会因为黑匣子而懵逼^ ^ 跳读能发现很多金句,这本书的作者通过采访事件当事人等方式书写,具有真实性,实例广泛,逻辑性强,深入浅出,适合各行业人群,内心渴望成功却害怕失败的朋友。
5 脑图
欢迎讨论和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