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经济学基础,经济中的市场和*,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背景

最近经济形势动荡,美股多次熔断,美联储触发货币量化宽松,当时看到这些消息后知道对经济形势影响很大,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又不了解其中原理到底是啥,决定学一些基本的经济、金融、财务知识。之前其实也有读过一些书,包括微观经济学、国富论、生活中的经济学、穷爸爸富爸爸等,但基本都是过一遍没太走心,所以决定重读一遍,系统梳理一下知识点,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至少能够像阅读科技专栏文章一样阅读财经专栏的文章,这就够了。

经济学基础知识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教会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学科,不同的选择会导致的不同的结果,而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的选择,同时通过各种分析,也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没有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从小到大都能看到经济学的影子:

  • 学习成绩差,是补习数学还是补习语文
  • 手上有闲钱,是投资股票还是投资房产
  • 国家在疫情情况下应该提高税收还是降低税收
  • 今年农业大丰收,农民的收入是不是一定提高
  • ......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预测、复盘,在以上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点:

  • 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
  • 手上现金是有限的
  • *赤字是有上限的,降低税收会加大*赤字

也就是说,在选择的同时,驱使我们选择的原因是资源是稀缺的,经济学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解决人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怎么分配)的问题。

这么一说感觉有点像背包问题,经济学中的背包最优解可以理解为: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会再产生更多的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效率高的。

经济学的常见问题

类似于刚才提到的背包问题,经济学类似一门分析推理,用来论证或推导出最优解的学科,但在推导过程中往往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这几个常见的错误,其实也能映射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 后此谬误

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认为两件事情有因果关系。例如,周期性的经济增长前,往往会出现物价上涨的现象,所以有人就推导出,通过提升物价和工资来解决经济萧条的问题。比如大萧条其实是通过战争来拉动刺激内需来解决的。生活中也常有此类问题出现

  • 其他条件不变

遇到一个经济问题后,决定通过措施A来解决这个经济问题,然后就得出通过措施A就能解决问题。因为一个经济问题往往不是数学、物理等学科,条件变量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即使如此,双缝干涉实验还是做了很多遍才整明白),经济学与不同的社会结构、历史时期都有紧密关系,因此往往没有办法能够推导A到B的关系。例如:降低税率能够增加财政收入并降低*赤字,这一理论往往让人难以信服,税率的降低会直接影响到*的收入,虽然降低税率能够刺激经济,刺激企业的投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否则每次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特别简单,降低减免税收。有人就坚持这样的观点,因为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措施最后导致了财政收入增加和赤字的降低,但是忽略了同一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而同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不完完全全是由减税引起的。

  • 合成谬误

A现象引起B现象,则A*2现象引起B*2现象。此类问题类似于将经济学中的问题完全当成了线性的关系,而经济学中很多模型不是线性的,特别是在经济学中,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很容犯此类错误,因为“常识”往往左右我们的思考。例如:你赚钱了,你的生活变的更好,大家都赚钱了,大家生活一起好;你的地丰收了,你赚了很多钱,大家的都丰收了,大家都能赚钱了;

后面的学习中可以看到,为什么要通过数学或模型的方法来学习经济学,一方面是能够抽象总结找到本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通过常识很容易出现问题,要始终通过分析方法来发现规律

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回答这三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投入产出,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用到的物品和劳务;产出是指经过生产活动后产生的有用的物品或劳务,投入的另一个称呼叫做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土地、劳务、资本,土地一般泛指自然资源,比如真实意义上的土地、石油、天然气等等,劳务是指人类花费的有效的精力、时间,目前社会来看劳务的重点已经放在了科技方面,及如何提高资本效率的能力;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耐用品,此处要区分资本和货币的区别(货币后面会讲到),你有一块钱,放在兜里那不是资本,划掉买饭吃了不叫资本,买了一个榔头进行生产活动,那么榔头才是资本,所以刚才提到了资本效率,其实就是生产工具的效率。

解决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那么这三个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如何去评价,在一开始就提到了效率,效率高,则说明这三个问题解决的比较科学,效率的体现方式上文也提过:在不影响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一个经济活动不在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则说明经济活动是有效的,讲这句话总结到一个概念上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一句古语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社会的总体资源是有限的,生产了A就不能生产B,通过一张图来看A/B之前的选择可能性:

微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经济学基础,经济中的市场和*,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时间有限,资源也有限,吃鱼和吃熊掌总得选,从图中可以看出4类人:

1、爱吃鱼的,努力的,曲线靠上

2、爱吃熊掌的,努力的,曲线靠下

3、爱吃啥不重要,不努力的,曲线内侧

4、宅在家里的,原点

也就是说,生产能力最大化的点,一定是在曲线上的,这样可以将稀缺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如果不在曲线上,说明资源没有有效利用,这种情况生产的效率就不如第一种;如果啥都不干,那就没有任何回报。以上这几种情况,只能说明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不能说明效率谁高谁低,比如可能鱼的保质期久一点其实生产鱼多一点整体效率会高一点,甚至曲线内的不努力的人,比曲线上的生产熊掌多的人还要效率高,毕竟他的鱼都没放坏。

这样的一条用以描述投入/产出关系的曲线叫做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PPF),现实生活中肯定不是一个二维的模型,而是更复杂的模型,而且现实生活中,每个经济组织都不可能做到曲线上,毕竟失业、资源浪费等现象均有发生,所以经济组织的目标,就是如何进行科学选择,让自己的组织利益能够尽量的靠近曲线边界,同时保证所在点是最有效率的。而最终选择的落点所代表的产出,就是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