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堂笔记(前三章)
《微观经济学》课堂笔记(垄断市场)
前言
今天讲垄断市场。我先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内容。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先讲一下整体认识,然后定位垄断市场。
笔记
整体认识
微观经济学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市场理论(单个决策者),一个是博弈论(策略性互动)。
在市场理论中主要有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然后用市场理论研究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中的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的使用。
在博弈论中主要讲寡头市场中的博弈论使用策略。
各章节理解
第一章 总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中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考察他们的选择。
- 微观经济学主要回答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三个问题;具体是研究当个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
- 研究单个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如何确定;
- 生产什么取决于商品价格,为谁生产取决生产要素价格,怎么生产取决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企业竞争程度;
- 属于个量分析方法。以价格理论为研究核心,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
- 宏观经济学主要回答如何保证和促进整个社会会经济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如何确定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增长水平;
- 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有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 充分就业取决于社会的总供求均衡(社会总量的平衡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取决于社会资源的利用问题。
- 属于总量分析方法。收入理论为核心理论,又被称为收入理论。
经济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十八世纪中叶,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古典经济学;之后一百多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垄断是个别现象。所以看不见的手可以适用。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到宏观经济学;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新兴理论整合阶段。
选择
机会成本: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由于做出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机会的价值。如选择读大学就放弃四年去工作;
市场
当今社会中解决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主要有两种:市场与计划;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情况。
微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消费者和企业都是经济人;完全信息。
研究方法
-
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案例;
-
规范分析方法,分析解决方法;
-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定量分析的三种方法:经济模型,边际分析,增量分析;
如何学好微观经济学
-
重理论(原理的叙述、条件、结论)
-
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数量分析法、图示分析法、静态分析法)
-
重现实经济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发现经济问题,思考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
-
重独立思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地吸收微观经济学理论)
第二章 供求理论
需求理论
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既要想买又要买得起才算需求。
需求曲线:P-Q曲线显示为随着价格增加,需求量降低;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
-
商品价格
-
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
消费者收入
-
消费者偏好
-
消费者预期(未来要购买的东西,如开学买书)
供给理论
供给是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
供给曲线:P-Q曲线显示为随着价格增加,生产增加。
影响供给的因素有:
-
商品价格
-
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
生产要素价格(土地、劳动)
-
技术水平
-
生产者预期(未来要生产的东西,如开学生产教材)
-
政府政策
均衡与价格政策
市场均衡:没人愿意改变其行为的状态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供求量分布成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
当供不应求,生产短缺,供需不平衡,生产就会提升;
-
当供大于求,生产过剩,供需不平衡,生产就会下降;
最终使得商品价格达到市场价格。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价格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
价格是调节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工具;
-
价格是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工具;
价格政策:限制价格和支持价格
-
限制价格的应用:限制猪肉价格上涨;政府实行配给制
-
支持价格的应用:稳定粮食的价格;政府收购过剩农产品
和金融学讲的货币政策 异曲同工。
弹性理论
弹性衡量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敏感度。
弹性系数表示弹性的大小。弹性分析是数量分析,对于难以数量化的因素就无法进行计算和精确考察。
第三章 消费者理论
第四章 生产者理论的生产论
总结
下课了,下次接着写。看了书本上的世界五百强介绍,发现原来是美国《财富》统计的,怪不得我在胡润百富榜中没有找到五百强的榜单。于是我找了一下美国《财富》2020年世界五百强企业排行榜,下次有时间了解了解。同时对应四种市场归类这些公司。
更新地址:Git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