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入门知识(一)
前端入门知识(一)
前端的发展历程
总的概括一下前端的历史:做为后端的一部分----从后端分离出来----自己写前端和后端
对应的前端程序员的历史:切图仔----前端工程师----全栈工程师
- 什么是前端
- 前端:针对浏览器的开发,代码在浏览器中运行
- 后端:针对服务器的开发,代码在服务器运行
- 前后端不分的时代
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前后端开发是一体的,前端的代码是有后端人员进行开发的,也是做为后端代码的一部分
大致的开发流程是这样的
- 浏览器输入网址,发送请求
- 后端收到浏览器的请求
- 在数据库读取数据,放到渲染模板中,生成静态页面
- 发送到浏览器
浏览器输入的网址一般情况就是我们说的接口,后台通过拼接html代码(或者使用渲染模板)生成了静态页面,发送到浏览 器,然后浏览器的用户操作,一般是跳页面,或者form表单提交数据,无论哪一种,页面都会被刷新。
这时候,前端工程师就负责写模板,让后台人员进行数据替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切图仔。只是能对页面样式进行一些样式处理。
- 后端的MVC的开发模式
那时候的网页开发,采用的后端的MVC模式
- Model(模型层):提供/保存数据
- Controller(控制层):数据处理,实现业务逻辑
- View(视图层):展示数据,提供用户界面
View就是前端
- Ajax(第一个转折点)
Ajax即“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 JavaScript 和 XML)
Ajax技术出来了,改变了一切,Ajax可以独立获取数据,那就代表这获取数据,提交数据不再需要刷新整个页面,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刷新某部分的页面(比如列表分页),这样就会节省很多流量,用户的体验也变顺滑了
缺点也是很明显,就是异步,异步就代表着有延迟,如果处理不好,用户会一脸懵逼
1. 1998年:开始运用
2. 2004年:Gmail
3. 2005年:Google地图
- Web 2.0
Ajax 技术促成了Web2.0 的诞生
- Web 1.0: 静态页面,纯内容展示(只能读)
- Web 2.0:动态页面,富交互,前端数据处理(可以读,写,跟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例如论坛,博客,微博)
从这时候开始,前端变得复杂,切图仔开始需要对数据、动画、缓存等进行处理,来满足页面使用者。
- 前端MVC框架
前端通过Ajax得到数据,因此也有了处理数据的需求。
前端代码变得也需要保存数据、处理数据、生成视图,所以就诞生了MVC框架
前端的MVC跟后台的MVC是有所区别的,特别是C控制层,因为前端处理业务逻辑比较少的,C层主要是用来保证M层和V层保持一致性。(需要手动更改)
1. backbone.js
- 前端MVVM框架
把C层换成VM层,更加简化了控制层,VM就是对M层和V层进行双向绑定。(不需要手动更改)
- Angular
- Vue
- 前后端分离
1.Ajax-->前端应用兴起
2.智能手机-->多终端支持
这两个原因,导致前端开发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
这时候切图仔变成前端工程师了
- Node的意义
- javaScript成为服务器脚本语言
- javaScript 成为唯一的浏览器和服务器都支持的语言
- 前端工程师可以编写后端程序了
在node的加持下面,一个人可以负责开发前端和后端,从数据库到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