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简介
1 以太网(ETHERNET)
“统治地位” 的有线LAN技术:
- 造价低廉(NIC不足¥100.00)
- 应用最广泛的LAN技术
- 比令牌局域网和ATM等,简单、便宜
- 满足网络速率需求: 10 Mbps – 10 Gbps
2 以太网:物理拓扑
- 总线(bus):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流行
- 所有结点在同一冲突域(collision domain) (可能彼此冲突)
- 星型(star): 目前主流网络拓扑
- 中心交换机(switch)
- 每个结点一个单独冲突域(结点间彼此不冲突)
3 以太网:不可靠、无连接服务
- 无连接(connectionless): 发送帧的网卡与接收帧的网卡间没有“握手”过程
- 不可靠(unreliable): 接收网卡不向发送网卡进行确认
- 差错帧直接丢弃,丢弃帧中的数据恢复依靠高层协议 (e.g., TCP),否则,发生数据丢失
- 以太网的MAC协议: 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的CSMA/CD
4 以太网CSMA/CD算法
- NIC从网络层接收数据报, 创建数据帧。
- 监听信道:如果NIC监听到信道空闲, 则开始发送帧;如果NIC监听到信道忙,则一直等待到信道空闲, 然后发送帧。
- NIC发送完整个帧, 而没有检测到其他结点的数据发送, 则NIC确认帧发送成功!
- 如果NIC检测到其他结点传输数据, 则中止发送,并 发 送 堵 塞 信 号 (jamsignal)。
- 中止发送后, NIC进入二进制指数退避:
第m次连续冲突后:
取n = Min(m, 10),NIC 从{0,1,2, …, 2n-1}中随机选择一个数K。NIC等待K·512比特的传输延迟时间, 再返回第2步连续冲突次数越多, 平均等待时间越长。
5 以太网帧结构
发送端网卡将IP数据报(或其他网络层协议分组)封装到以太网帧中:
- 前导码(Preamble)(8B):
- 7个字节的10101010,第8字节为10101011
- 用于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时钟同步
- 目的MAC地址、 源MAC地址(各6B):
- 如果网卡的MAC地址与收到的帧的目的MAC地址匹配, 或者帧的
目的MAC地址为广播地址(FF-FF-FF-FF-FF-FF), 则网卡接收该帧, 并将其封装的网络层分组交给相应的网络层协议。 - 否则, 网卡丢弃(不接收)该帧。
- 如果网卡的MAC地址与收到的帧的目的MAC地址匹配, 或者帧的
- 类型(Type)(2B): 指示帧中封装的是哪种高层协议的分组(如, IP数据报、 Novell IPX数据报、 AppleTalk数据报等)
- 数据(Data)(46-1500B): 指上层协议载荷。
- R=10Mbps, RTTmax=512μs, Lmin / R = RTTmax
- Lmin=512bits=64B, Datamin=Lmin-18=46B
- CRC(4B): 循环冗余校验码
- 丢弃差错帧
6 802.3以太网标准: 链路与物理层
- 许多不同的以太网标准
- 相同的MAC协议和帧格式
- 不同速率: 2 Mbps, 10 Mbps, 100 Mbps,1Gbps, 10G bps
- 不同物理介质: 光纤, 线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