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笔记2)
物理层:
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如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过程特性。
2.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传输速率超过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别出现问题。
3.传输媒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导引型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缆)和非导引型传输媒体(无线或红外或大气激光)。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有两种:点对点信道和广播信道。
一、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1.链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
2.数据链路:物理线路加上必要的控制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就构成了数据链路。如:网络适配器(既有硬件又有软件)。
3.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帧。数据链路层把网络层交下来的数据封装成帧交给物理层,以及把从物理层接收到的帧中的数据取出交给网络层。
4.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通信主要步骤:
(a)结点A的链路层把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简称为数据报、分组或包)添加首部和尾部封装成帧。
(b)结点A把封装好的帧发送给结点B的链路层。
(c)若结点B的链路层收到的帧无差错,则从收到的帧中提取出IP数据报交给上面的网络层;否则丢弃这个帧。
5.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三个基本问题:
1.封装成帧: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接收端接收到物理层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
首部和尾部的重要作用就是帧定界,以及包含必要的控制信息。假如接收端接收到数据不包含尾部(结束符)则应该丢弃。
MTU:每种链路层协议都规定了所能传输的帧的数据部分长度上限—即最大传送单元MTU。
帧开始符:SOH;结束符:EOT。
2.透明传输:表示无论什么样的比特组合的数据,都能够按照原样没有差错地通过这个数据链路层。
如果传输二进制代码时,有可能代码中存在EOT,导致帧定界错误。
解决办法: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的前面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接收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把数据送往网络层之前删除插入的转义字符。这种方法称为字节填充或字符填充。如果原始数据中有ESC,则发送端仍然插入一个ESC,接收端接收到两个连续的转义字符,就删除前面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