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证学习笔记008】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目录
一、群体与群体规范
1、概述
- 群体的心理功能
- 归属功能
2、群体规范
3、群体凝聚力
4、非正式群体
- 学校非正式群体影响。
- 可能有积极消极作用。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图的目标一致程度。
- 班级协调关系
二、班级与班级管理
- 班级概述
- 年龄、只是程度相近
- 教学基本单位
- 爱拉斯谟斯------提出班级词语。
- 夸梅纽斯《大教学论》论证,奠定班级组织理论基础
- 形成与发展
- 初建期:松散群体
- 形成期:合作群体
- 成熟期:集体阶段
- 形成标志
- 奋斗目标:方向和动力。
- 领导集体:班委会。
- 规章制度:他律自律。
- 舆论和良好的班风:重要标志。
- 个性的充分发挥。
- 如何培养班集体
- 全面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先决条件。
- 班集体奋斗目标:动力。
- 领导核心:基础和条件。
- 和谐人际关系:重要手段、粘合剂。
- 最关键目标和规范
- 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
- 教师、学生、课堂情景相互协调
- 创造哦啊有益于学习的环境。
- 课堂管理:
- 背景情况
- 教学目标
- 课堂规模
- 凝聚力
- 课堂规范
- 教师领导。
课堂气氛
- 占优势地位情感状态:
- 积极、消极、对抗。
课堂气氛:教师(方式、期望、情绪)、学生、物理环境
- 课堂纪律
- 行为标准、施加控制
- (教师促成、集体促成、任务促成、自我促成)
- 课堂结构:
- 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 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课堂常规、学生座位)、以及课堂教学结构(教学实践、课堂表、时间规划)。
- 课堂纪律发展阶段:
- 反抗行为
- 自我服务行为
- 人际纪律
- 自我约束
- 课堂行为:人个性、行为性、情绪性
- 违纪行为、心理问题行为。
三、班主任工作
- 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 贯彻者、纽带、桥梁。
- 地位作用:班级建设目标制定最为重要。
- 领导方式:权威、民主、放任。
- 协调人际关系主导者
- 常规活动工作。
- 个别教育工作
- 优等生:消除嫉妒、发挥学习、防止自满、提高抗挫折能力。
- 中等生:重视、有的放矢、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 后进生:暂时落后。激发学习兴趣。闪光点。因材施教。持之以恒。严格要求。
操行评定。
四、课外活动
- 社会化、给细腻光滑、乐趣
- 开放放,时间
- 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
- 明确的目的!!!
- 选题、制定计划、实施(z中心)、总结
五、学校人际关系
- 印象形成的若干效应:
- 首因近因效应。
- 晕轮效应。
- 刻板效应。
- 投射效应。小人之心君子之妇。
- 吸引排斥。合作竞争。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六、学校人际沟通
- 沟通障碍:
- 地位、组织结构、文化、语言、个性、社会心理障碍。
- 真诚、尊重接纳、同理心。
七、学校与家庭、社会协调
- 合作、班主任家长合作。家长会、甲方、家长沙龙。
- 走出去请进来。
八、教师心理
- 教师角色:
- 家长代理人
- 学生开门
- 知识传授者
- 严格管理着者
- 心理调节者
- 学生朋友和知己
- 认知、教师深刻理解。
- 认同、社会职责
- 信念、奉献
- 形象:适应:表层。
- 职责:适应:职业。
- 自我人格适应:最高境界。
- 认知
- 体验、
- 期待
- 教师威信、认知、人格特质、教学效能感。
-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期望方向发展。
- 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
- 反思重要作用:波斯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