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篇-1
目录
01网络基础
1.网络的发展
第一阶段:独立模式(计算机之间相互独立)
第二阶段:网络互联(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完成数据共享)
第三阶段:局域网LAN(计算机数量增加,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连接在一起)
第四阶段:广域网WAN(将远隔千里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2.网络的划分
网络的划分可以从两方面开始
-
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
-
按网络采用的传输技术分类
2.1覆盖范围划分
局域网:网络覆盖范围在1000米以内
城域网:网络覆盖范围在10公里以内
广域网:网络覆盖范围在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
2.2传输技术划分
点对点式:一条信道连接一对结点,没有直接连接关系的结点通信需要中间结点的转发
广播式:多个结点共享同一条信道,网络中一点发送,多点接收
3.网络基础概念
3.1IP地址
在网络中唯一标识一台主机IPV4/IPV6
IPV4:uint32_t----无符号32位整数---ip地址数量不到43亿
IPV6"uint8_t ip[16]---无符号128位整数(16个字节)---因为不向前兼容IPV4,因此没有很好的推广起来
在网络中每条数据中都会包含两条信息:源端IP地址,目的端IP地址
3.2PORT端口
在一台主机上唯一标识一个进程
uint16_t---无符号16位整数
范围:0-65535
特性:
一个端口只能被一个进程占用,但是一个进程可以使用多个端口
在网络中每条数据中都会包含两条信息:源端端口,目的端端口
在一个主机上可以启用65536个客户端(一个ip地址情况下),若一台主机有多个ip地址,则端口号可以复用。
3.3协议
通信双方数据格式的约定
3.4协议分层
协议的封装,在整个通信环境中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
按照每一层提供的服务,使用的协议,提供的端口,对复杂的网络环境进行分层
3.5网络通信环境中的协议分层
3.5.1OSI七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3.5.2TCP/IP五层模型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应用层-数据包
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沟通;
典型协议:HTTP(传输网页)/FTP(传输文件)/SMTP(简单电子邮件传输)/Telnet(网络远程访问)
传输层-数据段
负责端与端之间的数据传输;
典型协议:TCP/UDP
网络层-数据报
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选择合适的路径);
典型协议:IP协议
包含的重要信息:IP地址
典型设备:路由器
链路层-数据帧
负责相邻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典型协议:Ether(以太网协议)
包含的重要信息:网卡的物理地址
典型设备:交换机(相邻设备之间的固定数据传输)
物理层
负责光电信号的传输;
典型协议:以太网协议(Ether)
典型设备:集线器(重要功能:信号放大)
3.6数据传输流程
数据的封装+数据的分用
数据的封装
数据的分用
数据分用就是将数据根据各层协议进行分类使用
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