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测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法
第三讲 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法
一、测试用例
1、测试用例定义
在测试执行之前由测试人员编写的用来指导测试过程的重要文档,主要组成有:用例编号,测试目的,测试步骤(用例描述),预期结果(期待结果)等。
说明:不同的测试用例模板,用例的组成部分会有差异,但是大同小异。
2、功能(黑盒)测试的主要测试方法?(核心)
等价类划分法
边界值法
因果图法
判定表法
正交排列法
测试大纲法
场景法
3、编写测试用例的参考资料(说明:参考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齐全,测试人员应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参考来测试。)
1)参考软件的需求相关文档。
2)核心的技术类文档(在实际测试中常常没有,例如:开发和测试不是同一家公司的。)
3)已经开发出来的被测程序。(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参考被测程序进行测试,如果只参考需求文档大概只能编写30-40%左右的用例)
4)与产品部门、开发部门、客户进行沟通讨论。(还可以参考相似的软件系统,网络上的相关资源等)
二、等价类划分法
1、应用场合
在程序中,有数据输入的地方可以使用等价类划分法。就是将大量数据划分若干范围,再从每个范围中挑选少量代表数据进行测试的测试方法。(抽样测试)
2、测试思想
1)穷举测试--将所有可能的数据全都测试一遍。穷举测试是最全面的测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能采用,因为穷举测试的测试效率极低,而成本高。
2)理想的测试思想:使用最少的测试数据,达到最好的测试质量。但是毕竟没有测试所有数据,有可能有遗漏缺陷的风险。所以如果测试时间允许时,应该进行“补充测试”,以降低遗漏缺陷的风险。(纠结的,随机挑选的,甚至第六感觉得有风险的都可以补充测试)
3)等价类划分法的测试思想
将大量数据划分若干范围(等价类),再从每个范围中挑选少量代表数据进行测试。每个等价类中的代表数据是可以代表整个等价类的测试结果的。
- 等价类划分法的测试步骤:
按照被测程序的需求分析,首先要认识两个概念:
有效等价类:对于程序来说,正确的,合理的数据
无效等价类:对于程序来说,输入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数据
案例解析:
- 根据分析出来的等价类画等价类图
三、边界值法
说明:在程序开发中,边界是非常容易产生bug的地方,所以应该重点测试,为了保证测试质量,可以使用边界值法测试边界。
一、应用场合
在程序中,有数据输入的地方常常使用边界值法,边界值法通常与等价类划分法一起配合使用,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测试方案。
等价类和边界值法通常一起使用,但是某些特殊情况也有可能不是这样,例如:输入性别 ,有效:男、女 无效:男、女以外的 ,不需要边界值法。
二、如何使用边界值法
1、边界值点(2个)
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之间的分界点。(最大值、最小值)
2、次边界值点(4个)
边界值两边相邻的点是次边界值。
名称:
(有效、无效)最小次边界
(有效、无效)最大次边界
问题:
Q1:如果测试时间紧张,优先测试哪个边界值?
最大值和最小值 (边界值点)
Q2:边界值在需求中开始就确定好了吗?
不一定,有些边界值在开始时没有确定,可能逐渐才能明确。
练习:
1)年龄:18-60之间的整数
2)账号:3-2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