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测试流程的总结及关注点

去年六月份毕业入坑,一直叨叨念念将工作的内容总结起来,给以后的自己温故知新。还好自己算是一个比较喜欢做笔记的人,工作簿上的每一个日期都记录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所看所得,庆幸,一路走来,有那么多并肩前进的人~以下用一个项目的进行流程为线索,记录每个阶段的包含的内容及关注点。

项目的测试流程大只包含的几个阶段:立项、需求评审、用例评审、测试执行、测试报告文档

Web测试流程的总结及关注点

 

立项后测试需要拿到的文档

1、需求说明书

2、原型图(及UI图)

3、接口文档

4、数据库字典(表的数量、缓存机制)

需求评审

参加人员:开发、测试及需求人员,由需求人员主持讲解。

为了会议的有效举行,测试及开发人员需要在会议开始之前熟悉需求文档及原型,将有疑问 的点标注出来在会议中一一确认,对不明确的点要督促开发及需求一并关注,对不能立马得到肯定回复的点记录在一起,会议结束后,邮件整理好发出给各位参与的人员。

在项目可控的进度中,需求评审时必要的环节。当然,有些比较小的项目会忽略此阶段,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环节,这不但减少了后期开发、测试、需求人员的意见分歧,保证项目的进度的必要手段。

用例编写(同时根据开发计划编写测试计划)

用例功能类型

所在就职部门将用例分成7类:

1、主流程:该模块实现的主要功能流程。

2、备选流:不一定完成执行一个功能,而是终止了流程。

3、异常流:由于某些异常原因,使流程的功能无法实现。

4、业务规则:必填项,强制的要求。

5、正常类:返回功能、必填项输入范围、页面按钮的切换等。

6、异常类:网络异常、返回异常等。

7、界面检查:针对每个页面的样式及内容检查。

注:几个大类中主流程、正常类、异常类、和界面检查四个大类使用的比较多,一个项目不需要涵盖所有的用例类别,只需要根据所在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测试用例的分类即可。

编写用例可在TestLink及excel上进行,一般会在TestLink上进行,小项目会比较习惯用excel进行,excel记录测试用例的字段有:

用例编号、功能模块、功能类型、用例等级、用例描述、前置条件、数据、测试步骤、预期结果、客户端、执行结果、备注、设计人、执行人等

用例编写注意点:

1、尽可能结合用例设计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2、不要只根据需求文档明确标出的需求编写用例,还需要多考虑一些衍生的场景;

3、用例编写前,先画出整个功能的煎药流程图;

4、用例描述简洁且带有结果,不要重复赘述;

5、用例步骤和预期结果要一致,且一个步骤对应一个预期结果。

测试用例的编写方法

1、等价类划分

2、边界值分析法

3、错误推断法

4、因果分析法

5、场景法

用例评审

参与人员:开发、测试、需求人员、项目经理,由测试人员主导。

此环节在开发完成功能之前进行,根据评审时提的点进行用例完善,完善后邮件发给参与人员。

在项目组中,更多情况下测试比开发会更了解需求,专业决定我们对需求的理解是肯定更接近客户的,我们的对需求理解后的输出产物是测试用例,某种意义上讲用例是对需求细化的一种。 而开发对需求理解会更偏向于功能实现,产物就是程序。所以开发、测试经常会存在需求理解不一致的情况,开发也不会那么细致的去理解需求,这点相信所有的项目经理和需求分析都是有共鸣的:

我们做测试用例评审的作用有但不局限于以下3点:

1、统一开发、测试、需求三方对需求的理解

2、帮组开发更细致的去理解需求、同时养成看需求的习惯

3、需求分析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对需求的理解也是有盲点的,通过评审可以挖出这些盲点(需求评审的作用也是一样)

4、测试人员的能力和经验不一样,所有用例也会有差异性,通过评审可以指出我们遗漏的场景,从而能更好的保障咱们的项目质量

5、在用例评审时,很多交互设计上的问题,前后台交互的问题等都会暴露

6、如果测试用例在开发完成前进行评审,很多时候开发人员即使不去看需求说明书,只要他认真的参加了用例评审会,基本上也不会出现遗漏需求,需求实现偏差太大的情况了.因为你要去每个开发人员那么仔细的去看需求,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的。用例评审是这个过渡期的桥梁。

一般可根据计划时间完成用例编写,中间会预留1天给他们看需求。在评审每一个模块的用例之前,会明确点名这几个人要注意,在评审的过程中,问开发一些问题,不是只单纯的讲用例,他们可以不看需求,但是我会提问一下,们要同时提升开发人员的参与感。

测试执行

showcase测试:

测试到开发的电脑上进行,主要执行一下关键测试用例、流程用例,由开发操作,测试人员一起查看。showcase不通过,则打回,邮件发出。

冒烟测试:

showcase测试通过后,提交到测试,由测试人员开始大量跑关键测试用例。若针对某个模块跑用例时,出现较多问题,则也可重新打回给开发。

未完待续……

来源:51Testing软件测试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e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