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是否健康,做个盘点就够了

我做项目管理的时候会周期性的给项目做盘点,把我做盘点的工具和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工具的灵感来自于新精英的生涯平衡轮。

最近和几个项目经理聊天,大家普遍关注一个问题:我的项目做了这么久了,现在是什么情况了,心里没底,眼看年底了,是不是要做个评估,那怎么做呢?

我做项目管理的时候会周期性的给项目做盘点,把我做盘点的工具和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工具的灵感来自于新精英的生涯平衡轮。

项目是否健康,做个盘点就够了

生涯平衡轮的工具是帮助个人盘点自己的人生幸福度,通常来讲,一个人想要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意义感,来自于自己对八个维度上的投入以及投入的结果给个人带来的感受,这八个维度是:职业发展、财务状况、社交关系、家庭关系、身心健康、个人成长、娱乐休闲和社会价值。

项目是否健康,做个盘点就够了

借助这个工具的启发,我把人生盘点的思路用到了项目管理上,相应的设计出这个项目管理的健康度盘点工具。

这个工具长什么样子,怎么来使用呢?有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步,定义和自己项目紧密相关的八个维度

想不到八个也不要紧,但尽可能让每个维度都具有代表意义,我是这样来定义我自己项目维度的:业务价值,财务目标,干系人,组织关系,团队效能,团队能力,团队成长,影响力。

业务价值:项目所要实现的目标,最终在业务上能体现什么价值,很大程度体现在功能和范围上。

财务目标:项目的投入产出比,Margin (毛利率)是多少,是否能给公司带来盈利,项目经理非常关心的指标。

干系人:和干系人的关系,是信任还是疏离,是友好还是争锋相对,对项目成败有着关键的作用。

组织关系:组织是否提供足够的支持,项目状态和组织设定的目标是否一致,有没有差距,差距在哪里?

团队效能:团队是否是被激励的状态,每个人能发挥优势,有动力有能力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团队关系是否良好。

团队能力:团队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学习能力、使用工具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否能满足项目的要求,面对挑战的时候是否一直能找到办法解决。

团队成长:通过这个项目,团队成员是否能获得成长,而且这种成长是每个人期望的。

影响力:外界怎么看待团队,团队是否因为具备影响力而觉得有成就感和意义感。

第二步,根据状态对每个维度进行打分评估

方法很简单,画一个空白的圆,均分成八个部分,在每个区域写上维度的名称,然后根据项目的状态为每个维度打分。

这个过程最好和团队一起来做,因为每个人对状态的感知可能会不一样,只有基于团队整体的评估才具有客观性。

第三步,解读评估后的结果

把项目想象成是一棵树,一棵健康的树通常枝干比较粗壮繁茂,根基也很稳固,像下图这样:

项目是否健康,做个盘点就够了

但评估后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上半部分状态不错,下半部分状态欠佳,这种情况称作“参天大树根不壮”,项目貌似很成功,但是各种关系很复杂,团队缺乏成就感,项目尽管经常有“亮点”发布,但不能长久持续,管理者内心焦灼,经常担心失败,获得的支持也不多。

第二种情况,上半部分状态欠佳,下半部分状态不错,这种情况称作“万事皆备惧东风”,团队具备能力和效率,也能获得足够支持,和客户(干系人)关系也不错,但在创新上面缺少勇气和胆量,过于保守乃至不敢尝试甚至失去机会,尽管团队有实力,但也经常怀疑为什么创造不了价值。

项目是否健康,做个盘点就够了

第三种情况,左半部分状态不错,右半部分状态欠佳,这种情况称作“怀才不遇古难全”,团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有能力有成长有速度也有影响力,但是工作的产出不具有竞争力,财务目标也不满足,干系人不满意,公司也怀疑其价值,这种情况下,团队尽管实力强,但是把实力变成结果的能力差,团队也经常在兴奋和打击间晃荡,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有限。

第四种情况,左半部分状态欠佳,下半部分状态不错,这种情况称作“天时地利人无力”,团队尽管能产出价值,但是团队内部不给力,团队太在乎外界的期望和要求,对内部的激励和关注不够,管理者很少思考团队成员需要什么支持,管理者和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之间很难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项目是否健康,做个盘点就够了

第四步,作出调整

认清现状是做出正确改变的第一步,在对项目现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这一步就可以采取行动进行调整了。

基于对以上八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为四个象限的管理工作:管理指标、处理关系、团队建设和获取价值。

项目是否健康,做个盘点就够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八个维度四项工作是可以互相支撑的,比如团队建设做好了,可能有利于指标的管理;比如,在处理关系的过程中,团队能获得成长和在客户那里的影响力。

认清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相信每个项目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十八班武艺,盘点如果能做到这里,接下来的改变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项目也如人生一样,在各个维度都能达到健康的平衡。

文/ThoughtWorks陈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