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我们的核心价值

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1991 篇文章


  工作了这么些年,“核心”这个词总是不断的被提及,也总是听到大家这样的总结和定位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团队和公司的核心人员,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那么我们有一个问题很重要,那就是我们需要思考,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核心,我们理解的核心对不对,如果不对,那么我们如何掰正。 

  我们可以顺着如下的思路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心路历程,找到我们原本思考的相同点,找到自己的瓶颈所在。 

  通常来说,工作时间约长,工作经验越丰富,成为核心人员的概率就会越大,但是你会发现,如果大家的工作时间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不同,如果按照10为一个基础,那么核心的比例适中是在3:7甚至更低,所以单纯看工作经验是不严谨的,或者换句话说,有些事情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能力问题,而是你在更合适的时间做了更合适的事情,你的坑是一个核心的位子。

    而如果换做工作1-3年左右的人来说,其实常见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基本上任何事情,经过1年左右的时间洗礼之后,我们都可以驾轻就熟,所以也会有些飘飘然起来,原来那么所谓的核心工作不过如此。而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是很少把公司的核心任务交给一个新人去做的。 这边想要更多,那边是再等等的态度,所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理念的偏差。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很理解那么新人的焦急态度的,我们不妨思考下面的一种逻辑。 

一个公司最挣钱的业务一定是核心业务,而对应的系统则一定是核心系统,这个逻辑是很自然的。而对于核心业务来说,最怕的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一旦发生不稳定,不可控制因素,那么很多工作就会功亏一篑,相对来说,能够成为核心业务的系统很多时候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越是如此,越是会谨慎,核心系统是变更最少,一切以稳为主。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一个公司时间不够长,是很难接触到核心系统的工作的,有一种数据是一个人至少得工作2年以上,才能够基本理解公司的业务特点,而工作4年以上才能够较为全面的理解。所以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除非是临危受命,特事特办,大多是情况下,我们和核心系统之间都是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要跨过这道鸿沟,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信任。我觉得没有信任解决不了的事情,信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适应,交互,在互利互信中培养出来的。对我们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工作年龄还不够长的人来说,其实我们离核心工作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有的同学可能说,那我们做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显然不是,我们可以委婉的说,我们这样的工作不少,可以作为核心工作的绿叶,让整个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算是打好了头阵和基础。 

   什么是核心呢,难道是独一无二的技术,或者只有你能够搞定的技术或者能力吗?这个问题有待商榷,在我看来核心应该是对于业务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能力,记住一定是不可替代的。比如我们要做数据库运维技术,我们总是会去提倡提高效率,但是尴尬的是,我在周末梳理的时候突然发现,一键部署竟然不是核心的业务流程,从难度上来说,其实流程相对固定,整个流程的集成是要花一些时间,但是从难度上和执行层面来说,其实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不多。或者换一个角度,我们没有这个模块,人工也可以操作完成,而且通过脚本化管理,难度也不一定会很高,换句话说,这个工作交给其他的团队,他们也能够干好。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理解我们的核心技能了,比如我们对于SQL优化很擅长,那么相关的优化类问题都会找你,这个时候DBA对外的其实是一种优化服务,这是相比于传统的资源交付来说更具有技术价值和业务价值的事情。 

   到了这里,似乎我们找到了一些思路,那就是核心的这个角色是不可复制,难以替代的,它代表的是一种能力和竞争力。 

   从我们的工作来说,我们可能认为紧急重要的事情是最核心的,而恰恰相反,不紧急但是重要的事情才是更为核心的,比如对于一些技术管理工作,如果我们提前规划已有的任务明细和风险,这个周期会相对比较长,但是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输出,就让我们的工作有了一个标杆,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什么,如何改进,改进的比例/数量如何,比如从10%优化到75%,那么我们的改进目标是很清晰的,这样一来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在流程打通后,开始正式运转起来了。

  当然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都是爬格子,如果要提升思维的思考深度和广度,难度是非常大的。我来举一个例子。 

重新理解我们的核心价值

通常来说,我们认为吸烟的人患肺癌的概率会大很多,这就好比是我们日常的工作一样,也说不上具体的原因,反正就是了。假设是有一种基因,会让一些人更爱吸烟,同时因为吸烟而导致患肺癌的概率增加,那么事情的根因就是基因了。 所以我们的思维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

重新理解我们的核心价值

重新理解我们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