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进军无人机

这几天,比亚迪成立新公司,进军无人机行业的事情在行业内被挖出来了。

2020年6月15日,深圳比亚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电子)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刘晓亮, 股东信息显示,深圳比亚迪电子科技是比亚迪旗下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100%控股企业。也就是比说亚迪电子是我们常常说起的那个比亚迪汽车完全控股。

截止6月10日收盘,比亚迪股价收于68.68,一周涨幅11.7%。

比亚迪电子的经营范围包括无线电数据传输系统、智能消费设备、民用小型非载人无人机、航拍摄影设备及配件、手持式摄影设备、VR眼镜及其显示器和充电器的生产、研发和销售等业务,所属仪器仪表制造业。

无人机行业的说法是比亚迪涉及无人机、VR眼镜等业务,其实,这种说法温和而有失偏颇。很简单:比亚迪就是准备做无人机了。

为什么?

无线电数据传输系统:其实就是图传(无人机上的);

智能消费设备:意思就是消费类;

民用小型非载人无人机: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人机,可能包括玩具类航拍无人机、行业用无人机,但不是亿航那种可以载人的;

航拍摄影设备及配件:其实就是无人机上的摄像机,包括云台等;

手持式摄影设备:类似于手持稳定器,既然做了上面的云台,手持稳定器水到渠成;

VR眼镜:可以第一人称(自我的)视角体验无人机飞行,或者观看无人机航拍图像的VR眼镜;

显示器和充电器:无人机的遥控器或者地面站屏幕及充电器。

这就是一套完整的无人机设备清单,去买一架大疆无人机,90%以上的设备就是以上这些。

看到这里,会有人说比亚迪一个做汽车的公司怎么可能与大疆抗衡。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跨界竞争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界。这不是玩笑话,而是目前大型领域特别是垄断领域的商业规律了。

跨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领域来解决现有领域的问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正面竞争几乎不可能胜出。

在无人机行业也是如此,面对大疆占有70%以上,消费类领域甚至达到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几乎没有人能够有信心与其正面竞争,即使敢于出手,获胜的几率很微乎其微。

而在汽车行业的跨界有很大不同。

无人机在与汽车结合的试验有很多。
比亚迪进军无人机
比亚迪进军无人机
2014年2月新德里汽车展上,雷诺就发布了一款概念车,配备四旋翼无人机。

2017年日内瓦车展上,路虎推出了车载无人机的量产车型
比亚迪进军无人机不过车是量产了,无人机没有量产。

2018年,保时捷也推出了车载无人机

不过是先打开后备箱,然后从后备箱飞出来。

2018年,就传出比亚迪要做车载无人机。并有试验:比亚迪秦Pro通过车内DiLink中控大屏,直接操控无人机起飞。

品牌与行业

比亚迪虽然不是高端车辆品牌,但是在国内个人汽车和国内外大巴车系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品牌效应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这样,如果比亚迪推出自己的无人机,那就可以在个人消费汽车市场相辅相成,反哺汽车市场,增强娱乐性,提高定位;在行业无人机市场能够完美与行业用途的车辆结合。

资源

如果要在无人机行业的渠道与大疆正面竞争,没有哪一个无人机公司能做到,哪怕一个新的公司投入巨资要把渠道建立起来也很难抗衡。可是,通过跨界打法,类似,大疆却很难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在汽车行业建立比亚迪这样的销售渠道和平台。

这就是典型的跨界资源优势。

战略布局

从战略布局来看,比亚迪在无人机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比亚迪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是比较小的,从注册资金5000万就可以看出。可能对于一个新的创业公司来说5000万已经很多了,可是对于比亚迪来说这就是毛毛雨。但是这对于比亚的战略来说是非常巧妙的。进军无人机高科技产业,既提升了比亚迪的科技含量,同时以很小的资金提高了车企的定位,一旦无人机项目成功,比亚迪(Build Your Dream)向高端定位的梦想又前进了一步。

当然,依托庞大的汽车市场,比亚迪还可以有更多的战略布局,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大疆缺少的。

市场协同

市场方面,一架消费类无人机从三五千到一万左右,如果单卖,可能消费者觉得很贵,如果放到汽车上作为汽车的一个高端配件,那十几万几十万的车配一架几千块的无人机,加上无人机这个高大上的产品,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来说要快很多,对于企业的营销推广和销售来说要简单的多。

同时,在行业方面,一台大巴或者行业特种车辆,动辄上百万几百万,便宜的也要大几十万,配备一架几十万或者十几万的无人机也是轻轻松松的事,况且还是专门针对有特殊用途的设备。

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而消费者、*和市场也都希望出现竞争,而不是垄断。

面临几乎独占市场的大疆,对于比亚迪电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做出一款优秀的无人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