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近代以来失败的原因综述·《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这段时间虽然陆续写了清*与英国关系始末(鸦片战争)、清*与俄国关系(伊犁问题)始末、清*与法国关系(安南问题)始末、清*与日本关系(朝鲜问题)始末,虽然每一篇都做了小结,但是总感觉对清*在这些问题和关系上的行动原因无法剖析清楚,因此单独撰写一文用来说明,清*在对外关系问题上的失策。

清*近代以来失败的原因综述·《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紫禁城

清*除了在应对俄罗斯处理*伊犁问题之外乏善可陈,下面对这些对外战争进行一次综合的分析,以便为后来戒。以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清*在近代与外国的关系处理之中受到了重重的非难和冲击,其失败原因和国内的种种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上国的心理,遭到了极大地挑战。无论是人民还是*的自信自尊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受到了根本的挑战,从外国使臣入宫不跪就开始了这种最初的挑战。

(2)*慈溪属于那种有内斗权谋而无谋国之术的小女人,根本不足为道,令人难过的是几亿人受到这个女人的统治达到47年之久,从咸丰帝1861年去世,到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于光绪帝驾崩次日去世为止。一直秉中国之权柄。尤其是对外关系上处理的一塌糊涂,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亡国灭种危险也是近在咫尺。几千年的文明就差一点毁灭到这个老巫婆手里,想一想都难受,更为难受的是当时生活在如此内忧外患统治下的中国人民。

(3)满汉相制衡策略。清*一直实行的满汉相制衡的策略,对汉族人大肆打压,有良臣能将也不敢重用,即使重用也是掺沙子的方式,如一般重要官职的配属达到一主为满人,一副为汉人。满人不办事儿不说,倒是经常对副手办事儿加以掣肘。所以内部大臣之间的龃龉也是不断,几乎形成了满汉全面对立的局面。大清皇帝康熙以满汉和谐为大任,其在任期间满汉大臣各有职所安排,后代却一代不如一代,对汉人臣子严加防范。仅仅一能臣忠臣曾国藩都怀疑备至。湘军*解散,除掉其所有兵权;“天津教案”命其,除去其所有威信和威望。辱其自身,贻羞万代。

清*近代以来失败的原因综述·《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碧瓦飞檐,当年旧事

(4)从上至下的全员腐败。慈禧太后挪用国家正当的军费供自己吃喝玩乐,奢侈无度;又率领宫廷内的妃嫔及阉人买卖官职,于是上行下效。凡是供职于*的机关人员无不以贪污受贿为能事。并且以贿赂图谋个人升迁和其位置保持。北洋海陆军官也有自己的贪污门路,克扣军饷侵吞公帑,无所不用其极。当上官员的为了孝敬上官和维护自己的位置以及升迁,上任伊始,就开始大肆压迫人民、压榨其血汗,侵公肥私。

买炮弹时候,主持军需的张佩纶反对说,耗巨资购买炮弹无用。等到中日黄海海战之时,所有的军舰上空有大炮,只有三颗大口径的开花弹。因此在大半日的海战中,中国发射的都是小炮弹,大口径的巨炮皆因为无炮弹可用而被搁置不用。为什么不用鱼雷呢?据严复所说,这些鱼雷中有用铁渣来代替火药的。这北洋海军可是李鸿章,清朝当时第一红人全力督建的,腐败不堪到这种程度。何必说其它的兵力和武装呢?

(5)不统一的指挥。从军事上、外交上、财政上以及其它均不统一,从而无论是对外发声还是对外作战,甚至是对外策略上都没有如一的政策方针。在打法国的战场上,时而坚定时而柔弱,多次变幻最后导致战场上胜利谈判桌上的失败(彻底失去藩属国安南);对待俄国也是不可收拾之后才派兵收回伊犁,最后赔偿一大笔军费和一大片土地了事;对于日本不能针锋相对,每一步都是*应对,措置不当(《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对待英国,也是徒为虚名而处实祸,最后导致失地赔款(《南京条约》等)。

这些事情中的指挥不适宜,政策不统一,统治阶层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下属大臣徒为邀功请赏的酒囊饭袋。买卖官爵得到的官员能够有多高的政治操守呢?

(6)国家组织形式。美国经过了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内战完成了国内的力量整合;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后能够迅速形成力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国力增强开始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彼得一世改沙俄为俄罗斯帝国后开始了侵略和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变革影响不了大清帝国内部的骄奢淫逸。直到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清*近代以来失败的原因综述·《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如果不能发展,那就被淘汰

关着门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大变化。

世界都在进步,如果你不能进步,甚至进步缓慢,那就是罪过,这就是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给予我的最为重大的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铭记历史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永远不受任何民族之压迫和凌辱。

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如果有帮助或者喜欢的话,可以关注,留言,点赞、转发“阅读修身”。

阅读修身:一个关注历史、教育,社会,心理,热爱阅读的问答达人。

参考文献:

[1]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上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9)1-372:1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