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数据帧和数据包的区别

计算机网络——数据帧和数据包的区别
如上图,图中15.0.0.2,13.0.0.2等是设备的IP地址,m1,m2等是设备的物理地址(Mac地址,出厂即确定,全球唯一识别),如果图中左边的某个个人电脑(IP地址为15.0.0.2)要传输一段信息到右边的某个服务器(IP地址为13.0.0.2),那么需要将信息封装起来,并且需要在数据中记录数据发送方的IP地址,也就是个人电脑的IP地址(IP地址为15.0.0.2),同时记录接收方的IP地址(IP地址为13.0.0.2),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数据包。数据包的形式如下所示:计算机网络——数据帧和数据包的区别

上图中的灰色部分就是封装的信息,两个IP地址分别是发送方和接收方。

现在已经打包好数据信息,知道发送方和接收方的IP地址。这一段数据包怎么在网络中传输呢?网络怎么知道下一步要将这个数据包转到哪一个网关接口呢?这时候就用到了设备的Mac地址和数据帧。

现在假设发送方的IP地址为15.0.0.2,其Mac地址为m4,那么其下一步要传输给网关接口m5,也就是这段数据下一步要到达的地方。注意数据不可能一下子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中间需要经过很多次的中转站,这些中转站需要使用Mac地址进行标记。

现在我们已经有数据包,知道发送方的Mac地址为m4,需要中转的下一个中转站为路由器的网关接口,其IP地址为15.0.0.1,Mac地址为m5。这样,我们需要把当前Mac和下一个要到达的Mac地址记录在数据包中,这样就从数据包形成了数据帧。具体的数据帧形式如下:
计算机网络——数据帧和数据包的区别
当这个数据帧到达m5之后,发送位置变为m5,Mac地址为m5的路由器接收到数据帧后,需要访问数据帧中的IP地址知道接收到的IP地址,然后才能决定下一个中转站的具体位置,决定下一个中转站的具体位置后,将下一个中转站的Mac地址记录在数据帧中,因此需要把上图中的数据帧的两个Mac地址重写,然后再进行传输,一直到到达最终的IP地址接收方。

当数据帧到达接收方后,数据帧中的Mac地址已经不包括发送方的Mac地址了,但是发送方的IP地址仍然存在数据包中,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是谁发送的请求,可以将其IP地址记录下来,这也是我们可以通过IP进行查询的原因。

物理地址Mac决定了下一站的位置,IP地址决定了最后的接收方是谁。

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IP地址代替Mac地址进行记录呢?查了一下,IP地址是TCP/IP网络层的寻址机制,Mac是802.3/Ethernet链路层的寻址机制,
他们是不同层次的东西,不是并排关系,想一想数据发出去走到网线上最终还是变成了电脉冲,TCP/IP是没有物理层定义的,IP包最终变成电信号之前需要以太网来处理,当度IP的数据给予了以太网之后,以太网就用属于它自己的寻址机制来处理以太帧,也就是用MAC地址。

同时,在数据链路层中,既有Mac又有ppp,怎么确定在传输的时候使用哪个呢?ppp属于广域网回范畴,MAC是局域网范畴,按实际情况和环境就选用不同的协议,ppp支持的网络答结构只能是点对点,mac支持多点对多点。
以太网中用mac,远程的话就用ppp(如ADSL拨号,就是基于ppp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