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磁盘存储器的管理

8.1 外存的组织方式

1.外存的组织方式:

  1. 连续分配
  2. 链接分配(不连续)
  3. 索引分配
    通常一个系统中仅采用一种方式。

2.连续分配

  • 为每一个文件分配一组相邻的盘块。
  • 逻辑文件中的记录顺序与存储器中文件占用盘块的顺序一致。
  • 优点:顺序访问容易,读写速度快
  • 缺点:
    ①会产生外存碎片。可紧凑法弥补,但需要额外的空间,和内存紧凑相比更花时间。
    ②创建文件时要给出文件大小;存储空间利用率不高,不利于文件的动态增加和修改;
  • 适用于变化不大顺序访问的文件,在流行的UNIX系统中仍保留了连续文件结构。如对换区。

3.链接分配

  • 可以为每一个文件分配一组不相邻的盘块。
  • 设置链接指针,将同属于一个文件的多个离散盘块链接成一个链表,这样形成的文件称为链接文件。会有链接成本。
  • 优点:
    ①离散分配,消除外部碎片,提高利用率;
    ②同时适用于文件的动态增长;修改容易。

4.链接两种形式:隐式链接、显式链接

  1. 隐式链接
  • 文件空间信息的目录项中没有链接数据;
  • 链接信息隐含记录在盘块数据中;
  • 每个盘块拿出若干字节,记录指向下一盘块号的指针。
  • 问题:只能顺着盘块读取,可靠性低
  1. 显式链接
  • 属于一个文件的盘块通过链接成为一体,每个链条的首地址作为文件地址记录在相应文件的FCB的“物理地址”字段中。
  • 记录盘块链接的指针显示地记录为一张链接表
  • 所有已分配的盘块号都记录在其中,称文件分配表(FAT)
  • 为了提高文件系统访问速度,FAT一般常驻内存

5.FAT表的相关计算

MS-DOS文件分配结构为例:
一个1.2M的磁盘,盘块512B大小;若文件系统采用FAT格式,则FAT表大小如何?

  • 表项个数 = 盘块个数 = 容量 / 盘块大小 = 1.2 *220 / 29 = 1.2 *211 个
  • 表项大小,决定于盘块数量编号需要的位数=12 位;
  • FAT表大小 = 表项个数 * 表项大小 = 1.2 211 * 12 bit = 1.2 211 * 1.5B = 3.6KB
    以半字节(0.5B=4b)为基本单位,表项需12位(1.5B)
    由上述公式,若容量为200M的磁盘,盘块仍为512B,FAT表大小如何?
    FAT表表项有200K≈218 (个)
    表项需20位,即2
    8+4,2.5字节
    FAT表需内存大小为200
    2.5=500KB

6.索引分配

  1. 链接的不足
  • 顺序检索的时间成本:不能支持高效的盘块直接存取。要对一个文件进行直接存取,仍需在FAT中顺序的查找许多盘块号。
  • 链接信息的空间成本:FAT需占用较大的内存空间。当磁盘容量较大时,FAT可能要占用数MB以上的内存空间。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1. 改进:
    系统运行时只涉及部分文件,FAT表无需全部调入内存
  • 每个文件单独建索引表(物理盘块索引),记录所有分配给它的盘块号;
  • 建立文件时,便分配一定的外存空间用于存放文件盘块索引表信息;
  1. 单级索引分配
  • 索引形式适合大文件
  • 中、小型文件,只需若干链接即可。若用索引分配方式,用一个盘块存放少量索引信息反而不适用。
  1. 多级索引分配
  • 若文件较大,存放索引表也需要多个盘块(索引盘块)。
  • 索引盘块亦需要按顺序管理起来
    若索引盘块数量较少用指针链接的方式即可;
    若索引盘块较多,需对索引盘块也采用索引方式管理,形成多级索引。
  1. 多级索引下的文件大小
    若两级索引,盘块1KB,盘块号占4字节
  • 一个盘块可存放的盘块号数有多少个
    1KB/4B = 210/4 = 28 = 256(个)
  • 二级索引下的文件可分配的最大盘块数
    256 * 256 =26×210=64 K(个)
  • 文件最大长度为
    64K(个)*1KB=64MB
  • 若盘块大小为4KB,单级索引允许文件最大长度为4MB(4K/44KB),二级索引则文件最大可达4GB(1K1K*4KB)。
  1. 混合组织索引(增量式索引组织方式)
    多种索引方式相结合,以UNIX system V的索引结点为例:
    一个索引结点定义为13个地址项:iaddr(0)~iaddr(12),总的来说分为两种:直接地址、间接地址
  • iaddr(0)~iaddr(9)存放直接地址,即存文件数据的盘块号;
  • iaddr(10)存放单级索引的索引盘块号;
  • 剩余的用于文件较大时存放多级索引数据。
    iaddr(11)存放二级索引的主索引盘块号
    iaddr(12)存放三级索引的主索引盘块号

8.2 存储空间的管理

1.典型的管理方法:

1)空闲表和空闲链表法
2)位示图法
3)成组链接法

2.空闲表法

常用于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1. 数据结构
  • 系统为外存上的所有空闲区建立一张空闲表
  • 每个空闲区对应一个空闲表项
    (表项包括序号、空闲区的第一个盘块号、空闲盘块数等。)
  • 将所有空闲区按其起始盘块号递增的次序排列,如下图。
    第八章 磁盘存储器的管理
  1. 存储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操作
  • 与内存的动态分配类似,同样可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等。
  • 回收主要解决对数据结构的数据修改。
  • 应该说明,虽然很少采用连续分配方式,然而在外存的管理中,由于它具有较高的分配速度,可减少访问磁盘的I/O频率,故它在诸多分配方式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如实现虚拟用的部分外存就是连续分配方式)

3.空闲链表法

将所有空闲盘区拉成一条空闲链。

  1. 数据结构:链
    根据构成链所用基本元素的不同,可把链表分成两种形式:
    ①空闲盘块链
  • 将磁盘上的所有空闲空间,以盘块为单位拉成一条链。
  • 因创建文件而请求分配空间时,系统从链首依次摘下适当数目的空闲盘块分配给用户。
  • 因删除文件而释放存储空间时,系统将回收的盘块依次插入空闲盘块链的末尾。
  • 优点:分配和回收一个盘块的过程非常简单,但为一个文件分配盘块时,可能要重复操作多次。
    ②空闲盘区链
  • 将所有空闲盘区拉成一条链。每个盘区上含有:
    指示下一空闲盘区的指针、本盘区大小等信息
  • 分配通常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回收盘区时,将回收区与相邻的空闲盘区相合并。
    为提高检索速度,可以采用显式方法,为空闲盘区建立一张链表放在内存中。
  • 分配、回收操作涉及的链式数据结构的处理方便
    ③对比
    空闲盘块链:分配回收简单。链表长,大量分配时需要操作的指针多
    空闲盘区链:链表长度不定,分配时操作的指针数量相对较少,但分配回收操作相对复杂。

4.位示图法

  1. 位示图
  • 利用二进制的一位来表示一个盘块的使用情况。
    值为0表示对应的盘块空闲,为1表示已分配。有的系统则相反。
    磁盘上的所有盘块都有一个二进制位与之对应,这样由所有盘块所对应的位构成一个集合,称为位示图。
  • 总块数=mn。可用mn个位数来构成位示图,可看成是二维数组(数据结构)。
  1. 根据位示图进行盘块分配:
  • 顺序扫描位示图。找到为0的二进制位。
  • 将所找到的一个或一组二进制位,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盘块号。进行分配操作。
    盘块号计算公式为:盘块号 = 列总数*(i-1)+ j;(注意下标i,j从1开始)
  • 修改位示图。
  1. 根据位示图进行盘块回收:
  • 将回收盘块的盘块号转换成位示图中的行号和列号。
    转换公式为:i=(盘块号-1)div列数+1;j=(盘块号-1)mod列数+1
    Div 求商,mod 取余,公式中的i、j都是从1开始的
    (如12号盘块转换后为1,12)
  • 修改位示图。
  1. 优缺点
    优点:从位示图中很容易找到一个或一组相邻接的空闲盘块。
    但限于容量问题,常用于微型机和小型机中。

5.成组链接法

  • 大型文件系统,空闲表或空闲链表太长不方便管理操作。
  • UNIX系统中采用成组链接法,这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空闲盘块管理方法。
  • 中心思想:
    所有盘块按规定大小划分为组;
    组间建立链接;
    组内的盘块借助一个系统栈可快速处理,且支持离散分配回收。
  • 成组链接法
    链表长度上限固定
    组内的盘块借助一个系统栈可快速处理,且分配回收比较简单。
    支持离散分配回收。
  • 空闲盘块的组织
    空闲盘块号栈:用来存放当前可用的一组空闲盘块的盘块号(最多含100个号)
    栈中尚有的空闲盘块号数N。(N兼具栈顶指针用。栈底为S.free(0),栈满时栈顶到达S.free(99),N=100,表示有100个盘块供使用。
    链接:
    每一组的第一个盘块记录下一组的盘块号,形成了一条链。
    总将链的第一组盘块总数和所有的盘块号,记入栈,作为当前可供分配的空闲盘块号。
  • 空闲盘块的分配与回收
    ①分配盘块时,须调用分配过程来完成。
    先检查空闲盘块号栈是否上锁,如没有,便从栈顶取出一空闲盘块号,将与之对应的盘块分配给用户,然后将栈顶指针下移一格。
    若该盘块号已是栈底,即S.free(0),到达当前栈中最后一个可供分配的盘块号。
    读取该盘块号所对应的盘块中的信息:即下一组可用的盘块号入栈。
    原栈底盘块分配出去。修改栈中的空闲盘块数。
    ②回收
    回收盘块号记入栈顶,空闲数N加1
    N达到100时,若再回收一块,则将该100条信息填写入新回收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