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回顾

一、TCP/IP(实际)  +  OSI 模型(参考)

应用层    抽象语言(文字、声音、图像…)转换为编码

表示层    编码 ---》二进制

会话层    提供应用程序的会话地址

上三层为数据流层---交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达到可以传输的标准

 

下四层为传输流层---负责数据的传递

传输层   TCP/UDP协议 ---分段(MTU限制)、端口号

网络层   IPV4/IPV6协议----逻辑寻址(临时)

数据链路层----控制物理层 以太网、PPP/HDLC/帧中继、令牌环…

物理层

 

MTU:最大传输单元,默认1500字节

端口号:0-65535 其中1-1023注明端口-静态端口 ---客户端的进程区分

1024-65535 高端口—动态端口---服务端的服务区分

 

UDP:用户数据报文协议-非面向链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仅完成传输层的基本

     工作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链接的可靠传输协议—传输层的基本工作之上还需要

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面向链接----三次握手   在通讯之前进行会话建立

可靠传输----四种机制   确认、重传、排序、流控(滑动窗口)

UDP报头:

CCNA回顾

TCP报头

CCNA回顾

常用端口

CCNA回顾

IPV4报头:

CCNA回顾

 

总结:TCP/IP和OSI模型的区别

  1. 层数不同
  2. 在网络层—TCP/IP仅支持IPV4和IPV6这种Internet协议

                 OSI支持所有的三层协议

  1. TCP/IP支持跨层封装 --- 设备间沟通协议,因为设备工作层面较低,且均为直连设备,所有大多使用跨层封装来加速沟通;特例为ICMP—可以通用的远距离跨层封装协议;

在跨层封装到3层报头时,数据被直接填充到IP报头中;对流量进行分片和协议号的添加来实现分段流量以及进程区分;

在跨层封装到2层报头时,数据被直接封装以太网报头中;

以太网报头存在两代:

第一代 LLC+MAC两层—逻辑链路控制层+介质访问控制层(可以跨层)

      第二代仅一层封装 -----源、目标MAC地址+类型号(无法跨层封装)

在非跨层到二层时,使用第二代以太网封装,在跨层封装时使用第一代;

名词注解: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各层数据封装的称呼

应用层---报文

传输层---段

网络层---包

数据链路层—帧

物理层----比特流

 

封装---数据从上层向下层加工,过程中不断增加报头;

解封装—封装的反向过程,数据的识别过程;

ARP:地址解析协议—通过对端的一个地址来获取另一种地址

AARP正向ARP---通过对赌IP地址,广播查询到对端MAC地址

RARP反向ARP----通过对赌的MAC地址,单播查询到对端的IP地址

FARP无故arp---使用AARP来查询本地的ip,获知网络中是否存在和本地一样的ip地址—地址冲突检测

 

二、IP地址—IPV4地址32位二进制,点分十进制标识

IPV6地址128位二进制,冒分十六进制标识

子网划分—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延长掩码的长度,来将一个网络号划分为多个;

CIDR无类域间路由(汇总)—取相同位,去不同位;缩短掩码的长度来将多个网络号合成一个;--存在子网汇总(将已经划分后的子网进行汇总,其汇后的掩码长于或等于主类掩码长度)和超网两种(将主类网络进行汇总,汇总后掩码长度短于主类掩码)

 

三、静态路由

CORE(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12.1.1.1

CORE(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0/0

前缀       目标网络号        下一跳或出接口

下一跳:流量从本地发出后下一个入口ip

出接口:流量从本地的发出接口

 

建议:MA网络建议使用下一跳,点到点网络使用出接口;(关注二层封装)

MA:多路访问---一个网段内的节点数量不限定

点到点:一个网段内只能存在两个节点,多节点将无法正常通讯

 

在MA网络中若使用出接口写法,为获取最佳的下一跳MAC地址,将使用代理ARP和ICMP重定向,消耗设备资源,增加网络延时;

路由器查表方式为-最长匹配,递归查表;因此下一跳写法的条目查表时永远比出接口写法慢,因为下一跳写法需要递归到直连路由;

 

2、汇总—在编辑静态路由条目时;若需要访问一些连续子网,且访问的路径相同,可以将这些连续子网进行汇总运算,之后静态路由仅指向汇总条目即可;

连续子网,母网相同,掩码长度一致;只有连续子网可以汇总;

 

  1. 黑洞—汇总的地址中包含网络内实际不存在的网段,那么在访问这些网段时将有去无回;建议在汇总时,尽量的精确汇总;

 

  1. 缺省—一条不限定目标的路由条目;在路由表中*号标识;查表时在查看完本地所有的直连、静态、动态路由或依然没有可达路径,才使用该条目;

      r1(config)#ip route 0.0.0.0 0.0.0.0 12.1.1.2

 

  1. 空接口---当黑洞与缺省路由相遇以后,必然出现环路

在黑洞路由器上,配置一条到达汇总地址的空接口防环路由;

r1(config)#ip route 1.1.0.0 255.255.252.0 null 0

 

  1. 负载均衡 到达同一目标网段时,若存在多条可达路径,且开销相似,可以让设备将流量拆分后延多条路径同时传输;

S 1.1.1.0 [1/0] via 12.1.1.2

  [1/0] via 13.1.1.2

  1. 浮动静态路由

r1(config)#ip route 1.1.1.0 255.255.255.0 13.1.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