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

OSI七层和TCP/IP五层以及对应网络设备对比示例图

OSI模型

OSI模型

由于OSI模型忽略了互联的问题、数据安全、加密问题和网络管理等问题,等到不断修补的时候它已经失去了市场。另外,OSI协议推出时,OSI协议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大学科研、很多开发商已经在谨慎地交付TCP/IPC产品,再加上策略上的失误导致了OSI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过。 

参考模型七层结构: 
上三层主要与网络应用相关,负责对用户数据进行编码等操作。 
下四层主要是负责网络通讯,负责将用户的数据传递到目的地。 

OSI模型

应用层

OSI模型

应用层的作用:
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
 

表示层

 

表示层的作用:

  • 数据的解码和编码
  • 数据的加密和解密
  • 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会话层

会话层, 主要功能是用来管理会话,细分为三大功能:

建立连接
A,B两台电脑要通讯,首先必须建立一条他们之间的连接,OSI会话层会完成这个步骤; 
保持连接
连接建立后,当A,B通讯完了,A,B之间的连接不会立刻断开, OSI会话层会将建立好了的连接维持一段时间不中断,当A,B下次还要通讯时,可以直接使用之前建立好的那条连接; 
断开连接
一般一条连接有一个维持时间,当这条连接的维持时间到了后,OSI会话层会将该连接自动断开。而且A或者B重启、关机、手动执行断开连接的操作之后,OSI会话层也会将A,B之间的连接断开。

 

传输层

 

传输层的作用:

  • 负责建立端到端的连接,保证报文在端到端之间的传输。

传输层的功能:

  • 服务点编址、分段与重组、连接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

网络层

 

网络层的作用:

  • 负责将分组数据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网络层功能:

  • 为网络设备提供逻辑地址
  • 进行路由选择、分组转发
  • 负责设备的IP地址寻址,寻找网络中目的的位置,并在去往目的的多条路径中选择一条最佳的路径。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主要有四个功能: 
协商:
两端设备连接上线缆之后,设备默认是不知道对端使用的是什么协议的,会通过数据链路层发送协商包来确认对端是否与自己的协议一致; 
流量控制:
由接收方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常见的方式有两种:停止-等待协议和滑动窗口协议 。
差错控制:
当数据封装到OSI数据链路层时,会作一个校验,然后再传到对端,对端接收下来之后,也会作一个校验,以确认数据传递过来的时候是一个正常的数据。
物理寻址:
在OSI数据链路层中,有很多种二层的协议中都有地址,比如以太网的MAC地址。 

物理层

物理层的作用:

  • 负责把逐个的比特从:一跳(结点)移动到另一跳(结点)。

物理层功能:

  • 定义接口和媒体的物理特性
  • 定义比特的表示、数据传输速率、信号的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 定义网络物理拓扑(网状、星型、环型、总线型等拓扑)

各层之间的联系

OSI模型

 

 

OSI详细图:

OSI模型

OSI中的PDU是什么?协议数据单元是什么? 

PDU: 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
数据在产生的过程中,经过OSI参考模型的每一层处理时,都会在最前面封装上该层相对应的数据,而这一层封装上去的内容,就是"协议数据单元",也就是PDU。 
在PDU参考模型中,各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如下: 

  • 应用层:APDU(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 
  • 表示层:PPDU(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 
  • 会话层:SPDU(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 
  • 传输层:Segment(报文段) 
  • 网络层:Packet(数据包) 
  • 数据链路层:Frame(数据帧) 
  • 物理层:bit(比特) 

各层在经过封装之后,结构如下图:
OSI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