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津丨王串场

天津有一种地名的命名方式十分特殊,这种方式就是以"方位"加"开"字命名。

比如"南开",就是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北开",就是红桥区河北大街一带;"西开"就是西开教堂以西一带,这南、北、西三个"开"都当时都是老城厢外围的开阔地,而老城以东就是海河,所以很多人说那边没有开阔地,那天津肯定没有"东开"。实际上天津不但有东开,而且它今天的知名度不比前三个地方小,这个东开,就是今天的河北区王串场。

谈古论津丨王串场

王串场所指的区域,大致就是由真理道、金钟河大街、红星路和新阔路这四条道围成的地方,这片地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以前归武清管,最早是农田和荒野,地广人稀的开阔地,所以那时被称为东开。到了乾隆末年,人口开始逐渐向这里迁徙,最早集中在此地的东北部,后来住户越来越多,形成了村落。

各位看下方王串场区域的地图,在东北角有一片楼叫“开城里”,我一开始以为,这个“开城里”很有可能是以前延续下来的名字,因为“开城”很可能就是指东开地区形成居住群的开始,后来查了查资料,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原来王串场街是以“津开城垣焕玉容,彩环盛宇萃华屏;花芳景秀茵春艳,泉清水明溪波莹”这首诗为基础,连绵相衔组成的20多个新地名!而且以诗句为地名的情况在天津不在少数,咱以后再讲。

谈古论津丨王串场

当时在村子里,有一户从南方来的姓王的人家,这家的户主叫"王串子",此人厚道,在当地人缘很好。王串子一家在东开买了田地,又找了一块地势非常好的地方,平整之后做了打谷场。很多小户人家知道王串子厚道,一到秋收时就借王家的打谷场干活。久而久之,到"王串子家的打谷场"变成了"王串子场",因为天津人说话爱吃字,最终简化成了"王串场"。一直沿用至今。

谈古论津丨王串场

民国初,王串子的后人重返祖籍,把祖田和打谷场卖给了一个叫张俊川的富户。1937年小日本攻占天津,为了便于统治,在1940年把老王串场村分成张家胡同、崔家胡同、黄家胡同等几块区域。

直到解放后,50年代初,*在在老王串场金钟路以南建立了王串场工人新村,都是平房大杂院,一排一排的,划分为十五段至二十六段。据老人说这里当年没有排水设施,一到雨季都要在家里预备红砖、泥土、塑料布,好在下雨时用这些东西把门缝都堵死,可就算这样,屋里还是得进水,下大雨时锅盆碗灶都在屋里飘着……

真理道附近还好一些,地势比较高,增产道就不行了,地势最低,同样的情况下积水能比真理道深30公分左右。这种情况一直到今天也一样,我记得前两年天津大暴雨,在路上玩摩托艇的大哥就是在增产道上吧。

原文请前往关注 "谈古论津" 公众号
谈古论津丨王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