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小目标--解构数据可视化

学习目标

  • 了解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流程,牢记4个关键步骤

  • 熟悉可视化视觉映射的基本原理及其三要素

一个完整的数据可视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4个步骤:

  • 确定数据可视化的主题;

  • 提炼可视化主题的数据;

  • 根据数据关系确定图表;

  • 进行可视化布局及设计;

可视化过程的第一步:确定数据主题,即确定需要可视化的数据是围绕什么主题或者目的来组织的。

业务运营中的具体场景和遇到的实际问题,公司层面的某个战略意图,都是确定数据可视化主题的来源和依据。简而言之,一个具体问题或某项业务、战略目标的提出,其实就可以对应一个数据可视化的主题。比如,银行分析不同城市用户的储蓄率、储蓄金额,电商平台进行双十一的实时交易情况的大屏直播,物流公司分析包裹的流向、承运量和运输时效,向政府机构或投资人展示公司的经营现状等,都可以确定相应的数据主题。

可视化过程的第二步:提炼数据

确定数据围绕什么主题进行组织之后,我们接下来要了解我们拥有哪些数据,如何来组织数据,这里面又衍生出另外三个问题。

1. 确定数据指标

分析和评估一项业务的经营现状通常有不同的角度,这也就意味着会存在不同的衡量指标。同样一个业务问题或数据,因为思考视角和组织方式的不同,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据分析结果。例如,要评估寄件这项业务,有人想了解寄件量,有人想知道不同快递公司的运输时效,有人想知道寄件用户的下单渠道,还有人想了解寄件收入。拿起数据,就开始画图,会让整个数据可视化作品没有重点、杂乱无章,是一种用战术上的勤劳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最终的呈现效果一般不理想。

2. 明确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基于不同的分析目的,所关注的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截然不同,这一步实质上是在进行数据指标的维度选择。例如,都要统计寄件量,有人希望知道各个快递公司的寄件量是多少,有人想了解一天内的寄件量高峰位于哪个时段,还有人想知道寄件量TOP10的城市排名。这里的快递公司、时段、城市,都是观察寄件量这个指标的不同维度。

通常,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如下几类:

  • 趋势型:通常研究的是某一变量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趋势,常见的有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

  • 对比型:对比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数据,通常用于分类数据的对比。

  • 比例型:数据总体和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 分布型:展现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描述性统计中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与峰度等。

  • 区间型:显示同一维度上值的不同分区差异,常用来表示进度情况。

  • 关联型:用于直观表示不同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包含关系、层级关系、分流关系、联结关系等。

  • 地理型:通过数据在地图上的地理位置,来展示数据在不同地理区域上的分布情况,根据空间维度不同,通常分为二维地图和三维地图。

3. 确定用户关注的重点指标

确定了要展示的数据指标和维度之后,就要对这些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一个重要性排序。

因为对于一个可视化展示的终端设备而言,其屏幕大小有限,且用户的时间有限、注意力也极其容易分散。如何让用户在短时间内,更有效率的获取到重要的信息,这是评估一个可视化产品好坏的重要因素。

在可视化设计之前,不妨问用户两个问题:

(1)如果整个版面只能展示一个最重要的信息,你希望是什么?

(2)你希望展现这些信息的理由是什么?通过用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你能了解到,在已确定的指标和维度中,用户最关注的是哪个或哪些。

通过确定用户关注的重点指标,才能为数据的可视化设计提供依据,从而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到可视化结果中最重要的区域,提高用户获取重要信息的效率。

可视化主流程的各模块之间,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线性连接,而是任意两个模块之间都存在联系。例如,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变换、可视化编码和人机交互方式的不同,都会产生新的可视化结果,用户通过对新的可视化结果的感知,从而又会有新的知识和灵感的产生。

 

下面,对数据可视化主流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说明。

 

0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第一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采集的方法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数据可视化的最终效果。数据采集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从数据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内部数据采集和外部数据采集。

1.内部数据采集:

指的是采集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数据,通常数据来源于业务数据库,如订单的交易情况。如果要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APP的使用情况,还需要一部分行为日志数据,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埋点」这种方法来进行APP或Web的数据采集。

2.外部数据采集:

指的数通过一些方法获取企业外部的一些数据,具体目的包括,获取竞品的数据、获取官方机构官网公布的一些行业数据等。获取外部数据,通常采用的数据采集方法为「网络爬虫」。

以上的两类数据采集方法得来的数据,都是二手数据。通过调查和实验采集数据,属于一手数据,在市场调研和科学研究实验中比较常用,不在此次探讨范围之内。

02

数据处理和变换

数据处理和数据变换,是进行数据可视化的前提条件,包括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挖掘两个过程。一方面,通过前期的数据采集得到的数据,不可避免的含有噪声和误差,数据质量较低;另一方面,数据的特征、模式往往隐藏在海量的数据中,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挖掘才能提取出来。

常见的数据质量问题包括:

1.数据收集错误,遗漏了数据对象,或者包含了本不应包含的其他数据对象。

2.数据中的离群点,即不同于数据集中其他大部分数据对象特征的数据对象。

3.存在遗漏值,数据对象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值缺失,导致数据收集不全。

4.数据不一致,收集到的数据明显不合常理,或者多个属性值之间互相矛盾。例如,体重是负数,或者所填的邮政编码和城市之间并没有对应关系。

5.重复值的存在,数据集中包含完全重复或几乎重复的数据。

正是因为有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拿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or可视化,得出的结论往往会误导用户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规范化,是数据可视化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数据可视化的显示空间通常是二维的,比如电脑屏幕、大屏显示器等,3D图形绘制技术解决了在二维平面显示三维物体的问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所采集到的数据通常具有4V特性: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如何从高维、海量、多样化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来支持决策,除了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噪声之外,还需要依据业务目的对数据进行二次处理。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降维、数据聚类和切分、抽样等统计学和机器学习中的方法。

03

可视化映射

对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并按照业务目的进行数据处理之后,接下来就到了可视化映射环节。可视化映射是整个数据可视化流程的核心,是指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映射成可视化元素的过程。

可视化元素由3部分组成:可视化空间+标记+视觉通道

1.可视化空间

数据可视化的显示空间,通常是二维。三维物体的可视化,通过图形绘制技术,解决了在二维平面显示的问题,如3D环形图、3D地图等。

2.标记

标记,是数据属性到可视化几何图形元素的映射,用来代表数据属性的归类。

根据空间自由度的差别,标记可以分为点、线、面、体,分别具有零自由度、一维、二维、三维自由度。如我们常见的散点图、折线图、矩形树图、三维柱状图,分别采用了点、线、面、体这四种不同类型的标记。

3.视觉通道

数据属性的值到标记的视觉呈现参数的映射,叫做视觉通道,通常用于展示数据属性的定量信息。常用的视觉通道包括:标记的位置、大小(长度、面积、体积...)、形状(三角形、圆、立方体...)、方向、颜色(色调、饱和度、亮度、透明度...)等。「标记」、「视觉通道」是可视化编码元素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结合,可以完整的将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从而完成可视化映射这一过程。

04

人机交互

可视化的目的,是为了反映数据的数值、特征和模式,以更加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数据背后的信息呈现给目标用户,辅助其作出正确的决策。但是通常,我们面对的数据是复杂的,数据所蕴含的信息是丰富的。如果在可视化图形中,将所有的信息不经过组织和筛选,全部机械的摆放出来,不仅会让整个页面显得特别臃肿和混乱,缺乏美感;而且模糊了重点,分散用户的注意力,降低用户单位时间获取信息的能力。

常见的交互方式包括:

1.滚动和缩放:当数据在当前分辨率的设备上无法完整展示时,滚动和缩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互方式,比如地图、折线图的信息细节等。但是,滚动与缩放的具体效果,除了与页面布局有关系外,还与具体的显示设备有关。

2.颜色映射的控制:一些可视化的开源工具,会提供调色板,如D3。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进行可视化图形颜色的配置。这个在自助分析等平台型工具中,会相对多一点,但是对一些自研的可视化产品中,一般有专业的设计师来负责这项工作,从而使可视化的视觉传达具有美感。

3.数据映射方式的控制:这个是指用户对数据可视化映射元素的选择,一般一个数据集,是具有多组特征的,提供灵活的数据映射方式给用户,可以方便用户按照自己感兴趣的维度去探索数据背后的信息。这个在常用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中都有提供,如tableau、PowerBI等。

4.数据细节层次控制:比如隐藏数据细节,hover或点击才出现。

05

用户感知

可视化的结果,只有被用户感知之后,才可以转化为知识和灵感。用户在感知过程,除了被动接受可视化的图形之外,还通过与可视化各模块之间的交互,主动获取信息。如何让用户更好的感知可视化的结果,将结果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用来指导决策,这个里面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心理学、统计学、人机交互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python 50图之散点图

Scatteplot是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经典和基本图。如果数据中有多个组,则可能需要以不同颜色可视化每个组。在Matplotlib,你可以方便地使用.

可视化小目标--解构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小目标--解构数据可视化

python 50图之相关图

Correlogram用于直观地查看给定数据帧(或2D数组)中所有可能的数值变量对之间的相关度量。。

可视化小目标--解构数据可视化 可视化小目标--解构数据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