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可以实现哪些流程的自动化?

RPA是运行在计算机中的机器人程序,能实现的自动化流程必然是那些涉及电脑处理的,而现实物理世界中人们的行为就无法利用RPA来模拟和替代,如领导在纸质文件上的手写签名、取回已打印的文件、将寄送的包裹交到快递人员的手中等。不过RPA可以通过实现自动化的电子签名和校验来替代手写签名。如果企业还未实现无纸化办公,至少RPA可以做到将要打印的文件自动发送给打印机,并自动判断打印成功与否。虽然RPA不能亲自递交包裹,但是可以在快递公司的系统中自动下单,并自动化地检查快递物流的实时状态。
所以,如果在一个业务流程中,一部分步骤是人工的电脑操作,一部分是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那么可以肯定地说,RPA只能自动化地替代人工的电脑操作,而对于人类的物理行为无能为力,不过这时那些拥有物理手臂和可以自动行走的机器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既然RPA是利用程序模拟人的操作行为,那么这些流程中的操作行为就必须要有明确的业务规则、明确的行为逻辑,才能转换成可执行的软件程序。目前RPA主要应用于商业领域,为企业用户服务。商业领域其实不像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行为是受情感所支配的,如人们在“双十一”填满购物车,在各个网站上随意地浏览新闻。而在商业世界中,90%的业务行为都是有逻辑规则可循的,尤其一线业务人员的操作过程,更是需要严格遵守公司的操作规程。
RPA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采购、供应链管理等,如费用报销、单据审核、人员入职、开具证明、订单核对等流程。
另外,并非所有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流程,都要真正地实现自动化,如上面几个定义中所提到的,RPA的目的是要处理那些重复执行且工作量大的流程环节。其实,这里讨论的是自动化的必要性,而不是RPA能否实现自动化的问题。
首先,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因为使用RPA最原始的动力是替代人工劳动,降低人力成本。这部分工作通过人工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但是RPA的软件、实施和维护也需要成本,需要对比一下哪种方式成本更低。
其次,还要考虑业务灵活性的问题。RPA一旦将业务流程和处理规则固化下来,也就意味着业务人员在业务办理中的自主控制力会降低,随之会带来业务灵活性和业务人员及时应变能力的问题。当然,我们还需要从效率、风险、安全、IT建设周期等其他维度来判断一个流程是否需要自动化,详细内容参见第4章。
通常得出的结论是,那些重复执行且劳动量大的工作一定是人力相对密集的流程,越多的人执行这样的流程,规则越不会轻易调整,将这些流程进行自动化所带来的业务收益通常也会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RPA首先应用于外包服务和企业内部共享中心的原因。
总之,RPA适用于那些具有明确业务规则、重复执行且业务量较大的、相对稳定的业务流程。

RPA可以实现哪些流程的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