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大数据的运营
1、政务大数据运营的根本宗旨是有益于民
政务大数据的本质就是“政务”本身,政务大数据的运营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种政务工作模式。对政务大数据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数据、不是算法、更不是应用场景,而是干系人(相关各方)认可的、可以感受到的价值,也是提供者所能获得的综合收益。简言之,政务大数据首先要服务于人民百姓并对之有益,其价值最终还是要根本上去解决应用问题,而非制造新问题。政务大数据在运营过程中,无可回避的是以“政务互联网+”为特征的智慧政务,有益于民是政务大数据运营的根本宗旨。
2、政务大数据的运营基础在于服务提供能力建设
政务大数据的运营基础在于服务提供能力建设,而这个服务提供能力,有赖于由政务互联网+支撑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政务互联网+是连接政务系统到服务于民的实施路径。无论是从业务架构还是从技术架构上来讲,政务大数据与政务互联网+紧密相连,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政务互联网+”强调的是互联网模式在政务领域中的应用,正好覆盖政务对公民、企业的对外服务和对社会发展的宏观治理。因此,互联网+的政务是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的对外“接口”,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这个“接口”的作用和价值会越来越大。
✦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政务服务的触手可及:以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三网四库十二金”在逻辑上要形成面向社会的“一网一库一金”即“政务互联网+”准直连需求侧,让公众和企业得到“精准”和“便捷”的服务。
✦其次,要解决政务服务的协同、高效和创新:各级政府部门、各个行政机构更广泛协同,更有效的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个“协同”不再仅仅是行政办公自动化,而是这个政务服务提供流程和规程的再造,通过服务创新来提高政务服务的水平,来确保政务服务提供的高效。这个“一站”可以就在网上、就在云端,“窗口”实体将只是一个重要补充而不再是主要途径。“政务互联网+”本身是“政务大数据”的重要生产者,也会是“政务大数据”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3、政务大数据的运营本质上是其价值产生、传递和创新的过程
政务大数据的运营本质上是其价值产生、传递和创新的过程。政务大数据的运营模式也是服务于这三个过程的,可以将其归纳为“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两个服务、两个手段、一个目标”:个核心:指以“业务驱动”为核心两个支撑:指“业务支撑”和“运营支撑”两个服务:指“外部服务”(对企业、对公民提供政务相关的数据服务)和“内部服务”(对各级政府机构、部门提供内部数据协同服务)两个手段:指“数据规划”(自顶向下)和“数据治理”(自底向上)一个目标:指“数据自治”(自我优化)这个终极目标。
政务大数据的运营是其价值的运营、而非资产的运营。政府数据开放是政务大数据需做好的当前要务,而非资产化。政务大数据的三个价值运营过程和八项运营要素共同构成政务大数据的运营模式。下面就政务大数据的 “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两个服务、两个手段、一个目标”这八项构成要素:
业务驱动:是政务大数据运营的核心,所有政务大数据的运营过程和运营活动都是围绕政务业务展开的。
业务支撑:是政务大数据运营的两大支撑力量之一,重点实现政务业务本身的体系化、系统化,提供政务大数据运营的内容。
运营支撑:基于业务驱动,进行政务大数据的运营管理,实现业务服务的产品化和价值链管理。
外部服务:对企业、公民等服务对象提供政务相关的综合数据服务,完成数据层面的G2B & G2C等政府对外服务。如医疗卫生、环境气象、教育科研、户籍人口、交通运输、旅游观光等。
内部协同:横向同级部门(管理职能域)之间、纵向各级部门(业务职能域)之间的数据传递、共享和协同。同时,也将包括城市、城区、园区、社区等的功能群组的内部数据协同。
数据规划:基于业务主题的政务大数据顶层设计、规划是政务资源目录制定,政务元数据、政务数据元相关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务大数据彰显价值的原动力。
数据治理:是政务大数据运营准备的两大手段之一,通过对元数据标准、数据元标准实现对数据采集质量的控制与保证过程,并通过主数据管理实现对综合业务的支撑。
数据自治:随着政务数据的积累、政务数据分析模型的演进,政务大数据一定会越来越拥有自学习能力,甚至拥有一定程度的智慧。
简言之,政务大数据运营的本质是政务大数据价值的运营,业务驱动是其核心,数据自治是其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