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教程] 6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GIS】整个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围绕 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表达而展开的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的重要性】因此空间数据来源、采集手段、生成工艺、数据质量就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潜力、成本和效率

数据源分类

按获取方式分

  1. 地图数据:普通地图、专题图数据
  2. 遥感影像:卫星影像、航拍航空影像
  3. 实测数据:各种野外实验、实地测量所得
  4. 共享数据:已有数据的共享

按表现方式分

  1. 数据化数据
  2. 多媒体数据:声音录像等辅助的数据,用于专业的GIS
  3. 文本资料数据:属性信息的重要来源

4D产品-从应用来分

详细参考:https://www.cnblogs.com/wicked-fly/p/4710134.html

名称 全称 介绍
DLG 数字线划地图(DLG, Digital Line Graphic) 是与现有线划基本一致的各地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
且保存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
DE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DEM) 是一定范围内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数据集
它主要是描述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通过等高线或相似立体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包括采样和量测),然后进行数据内插而形成的
DRG 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 是根据现有纸质、胶片等地形图经扫描和几何纠正及色彩校正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集
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DigitalOrthophotoMap) 是对航空(或航天)像片进行数字微分纠正和镶嵌,按一定图幅范围裁剪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集
它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流程

[GIS教程] 6 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内外一体化】此方式比较传统,泾渭分明的内外业工作分的很开。现阶段,内外一体化普及,由一个人完成

数据源选择

  1. 是否能够满足系统功能的要求属性特征
  2. 所选数据源是否已有使用经验空间关系
  3. 系统成本

【大比例数据】生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

数据采集方法的确定

  1. 地图数据(扫描矢量化)
    【我国20年前大量采用】
    • 纸图–>扫描仪:与DRG类似的栅格文件–>屏幕矢量化
    • 纸图–>数字化板上面–>跟踪数字化
  2. 遥感影像数据(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
  3. 实测数据(全站仪数据采集、GPS测量等)
  4. 统计数据(键盘输入、扫描仪输入等)
  5. 共享数据(数据交换等)
  6. 多媒体数据(数据交换)
  7. 文本资料数据(键盘直接输入)

数据的编辑与处理

【背景】各种方法所采集的原始空间数据,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或误差,数据,属性数据在建库录入时,也难免会存在错误,所以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定的检查、编辑是很有必要的

【方法】

  1. 数学基础、数据结构的变换
  2. 图形拼接、拓扑生成
  3. 数据压缩

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

无论何种数据源,使用何种方法进行采集,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类型的误差,而且误差会在数据处理及系统的各个环节之中累计和传播。对于数据质量的控制和评价是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和系统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之一。

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就是按照空间数据管理的要求,把采集和处理的成果数据导入到空间数据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