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ISO组织定义的
分为七层(从上到下):
1.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特性;提供有关在传输介质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及物理链路故障检测指示。
物理层保证在通信信道上传输比特流。传输媒体可以使同轴电缆、光纤、通信卫星和微波等。
物理层协议被设计来控制传输媒体,以提供传输媒体对计算机系统的独立性。
物理层协议规定传输媒体本身及与机器相连接的机械和电气接口。这些接口和传输媒体必须保证发送和接收信号的一致性,即发送的信号是“1”时,接收的信号也必须是“1”,反之亦然。
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并进行流量控制,数据链路层加强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功能,使之对网络呈现为一条无差错链路。
物理层只负责传输和接收比特流,并不关心它的意义和结构。数据链路层把数据分装在不同的数据帧中发送,并处理接收端送回的确认帧。
因此,数据链路层通过在帧的开头和结尾附加上特殊的二进制编码来产生和识别帧界。
另外,数据链路层必须保证传输和接收的数据帧的正确性,以及发送和接收速度的匹配。
因此数据链路层协议还完成流量控制和差错处理工作。(传输帧)
3.网络层:为传输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交换网络数据的传送功能。网络层完成对通信子网的运行控制。它负责选择从发送端传输数据包到达接收端的路由,另外,网络层还负责通信子网中的分组、拥塞控制和记账等。
路由选择方法通常有两种,即固定路由选择和根据网络负载情况的动态路由选择。
在广播式网络中,例如以太网,由于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因此其网络层功能较弱或根本不存在。
网络层协议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服务,它们分别向高层提供连接方式的和无连接方式的网络服务。传输包 ,为网络设备提供逻辑地址三层地址。/进行路由选择 维护路由表/将分组数据从源端传输到目的端/
4.传输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报文传输和差错控制,端到端 。
传输层为OSI网络体系结构中最核心的一层,它把实际使用的通信子网与高层应用分开,提供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高可靠、低成本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协议为会话层提供面向连接的和无连接的两种传输服务。
为了提供性能可靠和价格合理地传输数据,传输层协议必须完成寻找接收端用户地址、提供面向连接服务时的建立连接、拆除连接以及流量控制和多路复用等工作。
在这一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报文段。
5.会话层:建立和管理终止表示层实体间的会话连接,3种方式组织系统之间的通信:单工 半双工 全双工。会话层为彼此合作的实体提供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完成通信进程的逻辑名字和物理名字间的对应;提供会话管理。
会话层使用传输层提供的可靠的端到端通信服务,并增加一些用户所需要的附加功能和建立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的会话联系。
会话层协议为表示层提供同步服务,使得低层协议在发生了某种错误之后,会话层协议能返回到一个已知状态。
另外,会话层还为表示层提供活动管理功能。这里,活动是一个由用户确定的具有逻辑意义的信息单位。
会话层协议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数据交换。
6.表示层:对数据进行转换加密和压缩,数据的解码和编码 加密和解密 压缩和解压缩
表示层完成被传输数据的表示的解释工作,包括数据转换、数据加密和数据压缩等。
表示层协议的主要功能有为用户提供执行会话层服务原语的手段,提供描述负载数据结构的方法,管理当前所需的数据结构集,完成数据的内部格式与外部格式间的转换。
7.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DNS协议/http80/ftp20和21/smtp25/pop3(110端口)/telnet23/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包含用户普遍需要的应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