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约束——相关基础概念
时序路径
典型的时序路径有4类:
建立保持时间
典型的时序模型如下图所示,一个完整的时序路径包括源时钟路径、数据路径和目的时钟路径,也可以表示为触发器+组合逻辑+触发器的模型。
Tclk ≥ Tco + Tlogic + Trouting + Tsetup - Tskew
其中,Tco为发端寄存器时钟到输出时间;Tlogic为组合逻辑延迟;Trouting为两级寄存器之间的布线延迟;Tsetup为收端寄存器建立时间;Tskew为两级寄存器的时钟歪斜,其值等于时钟同边沿到达两个寄存器时钟端口的时间差;Tclk为系统所能达到的最小时钟周期。
skew分为两种,positive skew和negative skew,其中positive skew见下图,这相当于增加了后一级寄存器的触发时间。
但对于negative skew,则相当于减少了后一级寄存器的触发时间,如下图所示。
当系统稳定后,都会是positive skew的状态,但即便是positive skew,综合工具在计算时序时,也不会把多出来的Tskew算进去
用下面这个图来表示时序关系就更加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要减去Tskew,下面这个图也更加直观。
发送端寄存器产生的数据,数据经过Tco、Tlogic、Trouting后到达接收端,同时还要给接收端留出Tsetup的时间。而时钟延迟了Tskew的时间,因此有:
Tdata_path + Tsetup <= Tskew + Tclk
对于同步设计Tskew可忽略(认为其值为0),因为FPGA中的时钟树会尽量保证到每个寄存器的延迟相同。公式中提到了建立时间,那保持时间在什么地方体现呢?
保持时间比较难理解,它的意思是reg1的输出不能太快到达reg2,这是为了防止采到的新数据太快而冲掉了原来的数据。保持时间约束的是同一个时钟边沿,而不是对下一个时钟边沿的约束。
再复述一下,发送端在时刻1发送的数据a,接收端在时刻2接收到数据a,而此时(时刻2)发送端发送了另外一个数据b,如果此数据b过快到达接收端的话,那么就会冲掉接收端在时刻2接受到的发送端在时刻1发送的数据a。
reg2在边沿2时刻刚刚捕获reg1在边沿1时刻发出的数据,若reg1在边沿2时刻发出的数据过快到达reg2,则会冲掉前面的数据。因此保持时间约束的是同一个边沿。
在时钟沿到达之后,数据要保持Thold的时间,因此,要满足:
Tdata_path = Tco + Tlogic + Trouting ≥ Tskew + Thold
在公式1中,Tco跟Tsu一样,也取决于芯片工艺,因此,一旦芯片型号选定就只能通过Tlogic和Trouting来改善Tclk。其中,Tlogic和代码风格有很大关系,Trouting和布局布线的策略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