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别人的盯梢儿和嚼舌根中茁壮成长 | 杂谈
再次收到读客赠书,一如既往,写篇读后答谢编辑小姐姐的信任!这次也很想突破一下自己长久以来,单纯“介绍剧情”的朴素写法,试着挑战“从观点切入”——虽然着眼点很有可能会被我带跑偏,被我带跑偏,带跑偏,跑偏,偏……
Anyway——文末有福利。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名叫《我的隐藏生活》。内容和作者就不多做介绍了,反正我也是打别处儿看来的,宣传文案上写的每个卖点,看起来都还是挺牛的,大家自行豆瓣一下就知道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的主人公尤莉迪丝有一位“好打听”邻居,名叫泽丽娅。泽丽娅的父亲是一位机缘巧合下出身底层的记者,在泽丽娅小的时候,总是给她讲各种捕风捉影的新闻——这可能是属于小泽利亚最美好的时光。于是泽丽娅继承了父亲的“好打听”,并且在经历了万千人生苦难之后,最终按部就班地成长为一名家庭主妇。
且不说泽丽娅的生活过得如何一团糟,单说她最大的乐趣,就是盯梢儿别人的家长里短,然后基于自己对事实真相的有限了解,添油加醋地分享给“好打听”同伴——总是有那么一群人,没事儿就喜欢聚在一起嚼舌根。就像书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说的:
在泽丽娅的眼中,尤莉迪丝毫无疑问地是个“败家娘们”:她沉迷烹饪,就意味着“迟早要破产!”;她沉迷于裁剪,就意味着“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她沉迷于写作,就意味着“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在泽丽娅及其拥趸的逻辑中,尤莉迪丝的所作所为藐视了最基本的邻里法则:一个群体的快乐必须建立在人人均等的基础上,每个成员的银行账户里只能有差不多的余额,大脑中只能装着差不多的志向。
直到有一天,尤莉迪丝一家搬往几公里之外街区,那里的房价是整个里约最贵的,那里的居民是作家、诗人和音乐家;演员、画家和雕塑家;记者、剧作家和电影导演。泽丽娅才不得不收起脸上的失望,重新评价尤莉迪丝:这个女人太另类了,因为从她身上找不到任何可供她们与自己比较的参数。
▼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总是免不了会出现张丽娅、李丽娅或是别的什么丽娅,她可能是你的邻居、你的亲戚、你的同事……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然而,谁又能脱离地狱,独自而活呢?
在面对“泽丽娅们”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尤莉迪丝一样无视她们的存在,专注于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如此而已。
▼
在美国高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女孩子热衷于互相攀比,私下结成小团体,没事儿就是讲其他同学的坏话和八卦。有一部美国的青春电影《贱女孩》,正是反映的这个主题。
主人公凯蒂,原本是在非洲接受家庭教育长大的淳朴姑娘。转学到美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机缘巧合下加入学校里一个很光鲜的小团体,从此开启了勾心斗角,血雨腥风的高中生活。
直到有一天,小团体因为内讧分崩离析,往日的“朋友”互相诋毁、出卖,倍受打击的凯蒂迷途知返,并重新以优异的成绩,代表学校站在知识竞赛的舞台上。
恰巧,对方选手是一个长相很丑 ,又不修边幅,穿着邋遢的女生。有那么一个瞬间,凯蒂不自觉地走了神,在内心深处,把对方的不是,从头到脚地数落了一个遍。但她突然醒悟:对对方极尽贬低之能事,并不能使自己赢得比赛的胜利,最终依靠的,只能是自身的实力。
贬低别人,总会使人莫名生出一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并没有真正使自己变得更好。
▼
话说,自己一直以来,非常努力想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为这个时代做力所能及的见证,也经常与人开玩笑,说自己“好打听事儿”。不过有段时间,我痛苦地发现:自己作为“记者”是不合格的,远比不上小区里扎堆儿聊天的老太太,她们似乎比我更关心人间冷暖。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相熟的编辑老师,他听后说:你和她们不同的地方在于,有能力分辨信息的价值。
于是我再一次问自己:到底什么才值得被关心?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识别。
▼
不过需要澄清的是,这本书的本意并不是在讲“盯梢儿”和“嚼舌根”的那些事儿——这只不过是段小插曲而已——不然可是得有多无聊啊?你说是吗?
▼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内容,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鼓励一个“在看”。
接下来是抽奖环节。因为这本书是免费获得的,也希望能够把这份幸运传递下去。小小心意,不成敬意,实际上,也是想借着一书的缘分,交下你这个朋友。如果你刚好也对这本书感兴趣,不妨参与:
没有抽中奖品的朋友也不用遗憾,在微信读书同样可以找到这本书。
相关文章:
睿齐
技术传播从业者
品牌内容策划
自由摄影师
自由撰稿人
汪力迪
公众号:techcomm / htstory
微信号:bgri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