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的进程调度
Linux是preemptive multitasking(抢占式多任务)类型的操作系统。表示系统会主动中断任务,并切换到另一个任务。
另一种方法是Cooperative multitasking
调度策略
需要平衡:进程响应时间和CPU利用率
linux设计的初衷是提升响应速度(降低延时),倾向于提供更多交互性的IO-bound process。
时间片
太长导致交互性下降,太短提升cpu的overhead
IO-bound喜欢短,CPU-bound喜欢长
基于priority的时间片分配
但是一般优先级比较低的process一般是后台的,CPU-intensive的,而优先级比较高的process一般是前台的,交互的进程,他们反而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片
CFS
CFS使用nice value的相对差值做份额权重的影响,
它为时间片设置了一个target latency(事实上类似一个大周期)。例如,设target latency为20ms,有2个process的话,每个process就获得10ms的时间片,而如果有20个task,每个进程只有1ms的时间片。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每个进程至多target latency后,就能再次得到响应。
而为了防止并发的进程过多导致时间片过小,为target latency设置一个最小粒度(minimum granularity),当时间本来按照分配少于最小粒度时,它至少就会被分配到最小粒度的时间片长度
CFS在linux中的实现
runqueue structure(对应着理论中的ready queue)
使用了双队列的结构
每个CPU都会有自己的runque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