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道分类、信道复用技术、CSMA/CD 协议、PPP 协议、MAC 地址、局域网、以太网、交换机、虚拟局域网
1.信道分类
1.1 广播信道
一对多通信,一个节点发送的数据能够被广播信道上所有的节点接收到。
所有的节点都在同一个广播信道上发送数据,因此需要有专门的控制方法进行协调,避免发生冲突(冲突也叫碰撞) 。
主要有两种控制方法进行协调,一个是使用信道复用技术,一是使用 CSMA/CD 协议。
1.2 点对点信道
一对一通信。
因为不会发生碰撞,因此也比较简单,使用 PPP 协议进行控制。
2.信道复用技术
2.1 频分复用
频分复用的所有主机在相同的时间占用不同的频率带宽资源。
2.2 时分复用
时分复用的所有主机在不同的时间占用相同的频率带宽资源。
使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进行通信,在通信的过程中主机会一直占用一部分信道资源。
但是由于计算机数据的突发性质,通信过程没必要一直占用信道资源而不让出给其它用户使用,因此这两种方式对信道的利用率都不高。
2.3 统计时分复用 (Statistic TDM)
集中器:连接低速用户,集中数据传输。
STDM帧:
- 不等长,时隙数小于所连接的用户数
- 不是固定分配时隙,而是按需分配时隙,可提高线路的利用率。
增加地址信息(a,b,c,d)
- 由于STDM帧中的时隙不是固定地分配给某个用户,因此在每个时隙中还必须有用户的地址信息,这将产生额外开销。
异步时分复用——指统计时分复用
同步时分复用——指普通时分复用
2.4 波分复用( WDM)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2.5 码分复用CDM
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但彼此不会造成干扰。
这种系统发送的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其频谱类似于白噪声,不易被敌人发现。
2.5.1 CDMA的原理
在CDMA中,每一个比特时间划分为 m 个短的间隔,称为码片(chip)。通常m的值是64或者128。
每个站被指派一个惟一的 m bit 码片序列(chip sequence) 。
如发送比特 1,则发送自己的 m bit 码片序列。如发送比特 0,则发送该码片序列的二进制反码。
每一个站分配的码片序列不仅必须各不相同,并且还必须相互正交。
例如,S 站的 8 bit 码片序列是 00011011。
- 发送比特 1 时,就发送序列 00011011,
- 发送比特 0 时,就发送序列 11100100
为了方便,接惯例将码片中的0写为-1,将1写为+1,S 站的码片序列:(–1 –1 –1 +1 +1 –1 +1 +1)
若S站信息发送率为b(b/s),则实际数据发送率为mb(Baud),同时S站所占用的频带宽度也提高到原来的m倍。
3.CSMA/CD 协议
CSMA/CD 表示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 碰撞检测。
- 多点接入 :说明这是总线型网络,许多主机以多点的方式连接到总线上。
- 载波监听 :每个主机都必须不停地监听信道。在发送前,如果监听到信道正在使用,就必须等待。
- 碰撞检测 :在发送中,如果监听到信道已有其它主机正在发送数据,就表示发生了碰撞。虽然每个主机在发送数据之前都已经监听到信道为空闲,但是由于电磁波的传播时延的存在,还是有可能会发生碰撞。
记端到端的传播时延(信道上的传输时间)为 ,最先发送的站点最多经过
就可以知道是否发生了碰撞,称
为 争用期 。只有经过争用期之后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
当发生碰撞时,站点要停止发送,等待一段时间再发送。
这个时间采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来确定。
- 从离散的整数集合
中随机取出一个数,记作
,然后取
倍的争用期作为重传等待时间。
4.PPP 协议(point-to-point protocol)
互联网用户通常需要连接到某个 ISP 之后才能接入到互联网,PPP 协议是用户计算机和 ISP 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4.1 PPP 的帧格式:
- F 字段为帧的定界符
- A 和 C 字段暂时没有意义
- FCS 字段是使用 CRC 的检验序列
- 信息部分的长度不超过 1500
5.MAC 地址
MAC 地址是链路层地址,长度为 6 字节(48 位) ,用于唯一标识网络适配器(网卡) 。
一台主机拥有多少个适配器就有多少个 MAC 地址。
- 例如笔记本电脑普遍存在无线网络适配器和有线网络适配器,因此就有两个 MAC 地址。
6. 局域网
局域网是一种典型的广播信道,主要特点是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主要有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 和 ATM 等局域网技术,目前以太网占领着有线局域网市场。
可以按照网络拓扑结构对局域网进行分类:
7.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星型拓扑结构局域网。
早期使用集线器进行连接,集线器是一种物理层设备,作用于比特而不是帧,当一个比特到达接口时,集线器重新生成这个比特,并将其能量强度放大,从而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之后再将这个比特发送到其它所有接口。如果集线器同时收到同时从两个不同接口的帧,那么就发生了碰撞。
目前以太网使用交换机替代了集线器,交换机是一种链路层设备,它不会发生碰撞,能根据 MAC 地址进行存储转发。
7.1 以太网帧格式:
- 类型 :标记上层使用的协议;
- 数据 :长度在 46-1500 之间,如果太小则需要填充;
- FCS :帧检验序列,使用的是 CRC 检验方法;
- 前同步码 :只是为了计算 FCS 临时加入的,计算结束之后会丢弃。
8.交换机
交换机具有自学习能力,学习的是交换表的内容,交换表中存储着 MAC 地址到接口的映射。
正是由于这种自学习能力,因此交换机是一种即插即用设备,不需要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交换表内容。
下图中,交换机有 4 个接口,主机 A 向主机 B 发送数据帧时,交换机把主机 A 到接口 1 的映射写入交换表中。为了发送数据帧到 B,先查交换表,此时没有主机 B的表项,那么主机 A 就发送广播帧,主机 C 和主机 D 会丢弃该帧。主机 B 收下之后,查找交换表得到主机 A 映射的接口为 1,就发送数据帧到接口 1,同时交换机添加主机 B 到接口 3 的映射。
8.虚拟局域网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可以建立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只有在同一个虚拟局域网中的成员才会收到链路层广播信息。
例如下图中 (A1, A2, A3, A4) 属于一个虚拟局域网,A1 发送的广播会被 A2、A3、A4 收到,而其它站点收不到。
使用 VLAN 干线连接来建立虚拟局域网,每台交换机上的一个特殊接口被设置为干线接口,以互连 VLAN 交换机。IEEE 定义了一种扩展的以太网帧格式 802.1Q,它在标准以太网帧上加进了 4 字节首部 VLAN 标签,用于表示该帧属于哪一个虚拟局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