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适合从事「技术管理」么?
点击蓝色关注,回复“1”获取知名互联网公司职级
这是我的第80篇原创文章。
见字如面,我是军哥。
最近很多读者咨询我,比如刚走上技术管理岗位,还有一些对未来职业目标困惑的朋友们。
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如下:
我到底是适合专业技术路线还是技术管理路线?
我做了管理没有时间专研技术了,技术丢了怎么办?
我做了管理之后假如干的不好,又回到干技术的原点,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确实很常见且困扰着他们,我也深有同感,今天我将从「职业目标模型、技术敏感度、反脆弱」三点逐一展开。
— 1 —
职业目标模型
很多工作5年或以上的朋友会对未来的职场目标迷惑。我到底是一直从事技术专业还是技术管理路线呢?这一个悬在心中的难题。
我认识几百位管理者,从和他们的沟通后,我提炼了作为一位管理者要具备以下素质与你分享:
1、做事积极主动,是解决问题思维不是甩锅思维,并且可以兜底。
2、考虑他人,不计较短期个人得失。
3、在人和事哪个更重要上,他们更关心人。
以上都比较主观,如果要判断自己更合适干哪种。之前讲过一个「模型」——就是俞军老师的目标、优势、机会的交集(认真读完,助你月薪2W到3W(系列之一))。我截下之前文章画的图:
这里的优势展开说一下,通常大多数人的职业路径是——专业技术做了若干年后有机会接触管人和负责项目。我认为技术管理的本质是——能力模型中专业技术合格即可,但更关注人的招聘、培养和淘汰,不怕当铲屎官(兜底),并且你的思维模式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甩锅。
反之遇事喜欢甩锅,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事只考虑短期利益,从不思考中长期利益,这些都不太适合干管理。
那做了管理技术就要丢了么?我们带着问题看下面文章。
— 2 —
技术敏感度
我记得10年前,我刚走上技术经理岗位,领导和我说:“你需要记住你一件事:就是以后不管你管多少人,只要还要管技术团队,技术永远不能丢”。
这里技术不能丢,不是说要你写多少代码,而是你要有一种技术「敏感度」。
比如什么样的数据量需要考虑分表或者分库?什么样的场景需要考虑异步和补偿机制?出现线上故障知道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和定位问题。对于一种新技术可以很快知道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会带来什么问题?对新技术保持先小范围测试,摸透了再大规模生产使用。
例如5G解决什么问题?AI+大数据到底可以给我们什么样新的产品思路?
5G传播速度更快、大容量低时延,但是传播距离比4G短,所以他不会完全取代4G,但是对于视频这类产品(抖音、快手、b站)是极大的利好。
如今很多产品可以通过AI自学习再加上人工纠正,那么必将提升很多行业的效率减少人工的使用,对行业发生变革,这里是有很多潜在的机会。并且AI+大数据打破原有我们认识事物的因果论(凡事讲逻辑),有了新的关联论。
比如美国警方通过大数据观察到,很多别墅的用电量按天统计是一条直线(因为要用大的霓虹灯保持恒温),并最终发现这类别墅里种大麻,以此做为排查方法后面发现很多种大麻的别墅。这就是一种关联方法分析。
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保持技术的敏感度,才会有发现和启发。我们继续下一个论点。
— 3 —
反脆弱
有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叫《反脆弱》。反脆弱的定义是——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
我第一次管理10人团队的时候。领导觉得我不适合干管理,我笃信我可以,树挪死人挪活,才有了后来最多管理60人+的经验。
我认识很多朋友一开始带团队,后来不带团队了。这其中有2大类,一种觉得管理不适合自己只想好好搞技术,还有一类就是领导的判断力不准确(或政治问题),他们回到原来的技术岗位。
但是这经历对个人成长是巨大的,至少你知道管理适不适合自己?暂时性没有做好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不断的反思总结,那么自己的认知又提升了一大步,我觉得未尝不是好事。
这就是我们开头说的,我们要从冲击、危机中茁壮成长——反脆弱。
写在最后
以上,是今天文章的全部。
一些优秀的人刚毕业就有了自己10年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有的人连2到3年内的目标都不清晰,然而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要么随波逐流要么不明不白的取得一些成功。
总而言之,目标、优势、机会的交集是我们达到既定目标的模型,可以多思考借鉴,发挥自己的优势(长板),同时做的过程中用好「反脆弱」原理。
你有什么样的收获或建议?请留言区留下你的精彩评论吧。
公众号对话框回复w,获取微信与我建立连接和互动。
另还有高质量技术、产品、技术管理群(每周分享),助你「快速成长」。
另公号下方菜单:我和服务-》提供「知识服务」。
-------
以往热文推荐:
更多精彩,关注我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 长按关注军哥手记,一起学习、成长
合作咨询 | 转载开白
请公众号后台回复 HZ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270+位高质量朋友
一起提升架构、产品、技术管理等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