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史
网络发展史
第一个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远程终端)
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网络进入到面向终端的阶段,以主机为中心,通过计算机实现与远程终端的数据通信。
1.在通信线路和中心计算机之间设置了一个前端处理机FEP(Front End Processor)或通信控制器CCU(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从而使数据处理和通信控制分工明确,更好的发挥了中心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
2.在终端集中的地方,设置集中器或多路复用器,它首先通过低速线路将附近群集的终端连至集中器或复用器,然后通过高速通信线路、调制解调器(实施数字数据和模拟信号之间转换)与远程中心计算机的前端处理机相连。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节约了远程通信线路的投资。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数据集中式处理,数据处理和通信处理都是通过主机完成,这样数据的传输速率就受到了限制;而且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完全取决于主机的可靠性和性能,但这样却能便于维护和管理,数据的一致性也较好;然而主机的通信开销较大,通信线路利用率低,对主机依赖性大。
第二阶段:多台计算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网络阶段(又称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由若干台计算机相互连接成一个系统,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这一阶段主要标志性成果:
提出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理论与技术主要创始人
196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雷纳德·克兰罗克博士(L.Kleinrock)提出了涉及分组交换的理论
分组交换网络的基本要求:
网络侧重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网络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不局限于单一类型的计算机。
计算机在进行通信时,必须有冗余的路由。网络的结构应当尽可能地简单,同时还能够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案例: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10月29日22点30分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
但是,阿帕网问世之际,大部分电脑还互不兼容。于是,如何使硬件和软件都不同的电脑实现真正的互联,就是人们力图解决的难题。这个过程中,温顿·瑟夫为此做出首屈一指的贡献,从而被称为“互联网之父”。
第三阶段:面向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将自己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小型计算机等连接起来,以达到资源共享和相互传递信息的目的,而且迫切要求降低联网费用,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但是,这一时期计算机之间的组网是有条件的,在同网络中只能存在同一厂家生产的计算机,其他厂家生产的计算机无法接人。在此期间,各大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
如:IBM 公司 (1974 ) SNA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DEC公司 DNA (数字网络系统结构)
Univac公司 DCA (数据通信体系结构)
Burroughs公司 BNA (宝来网络体系结构)
制定了网络体系结构:在ARPANET的基础上,形成了以TCP/IP为核心的因特网
1984年OSI七层模型
第四阶段:面向全球互连的计算机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通信的出现,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4个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综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这一时期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方面以 高速率、高服务质量、高可靠性等为指标,出现了高速以太网、v*n、无线网络、P2P网络、NGN等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渗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一个多层次的发展阶段。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1955年出生于英国)是万维网的发明者,互联网之父,英王功绩勋章(OM)获得者,不列颠帝国勋章(OBE)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工程师学会会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0年12月25日,他在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里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WorldWideWeb,此浏览器后改名为Nex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