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链路层之以太网协议
开局一张表
OSI模型 |
协议 |
数据包叫法 |
常见设备 |
五层模型 |
应用层 |
HTTP,DHCP,FTP |
报文 |
常见PC机,工作站,终端等 |
应用层 |
表示层 |
|
|||
会话层 |
|
|||
传输层 |
TCP/UDP |
传输协议分组,分组 |
网关 |
传输层 |
网络层 |
IP协议,ICMP协议,IGMP协议 |
IP包,IP数据报 |
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
网络层 |
数据链路层 |
以太网协议,ARP协议 |
帧,数据帧 |
交换机,网桥 |
数据链路层 |
物理层 |
|
比特流 |
网口,网线,集线器 |
物理层 |
一: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的出现:早期的时候,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电信号分组方式。每种分组方式就是一种局域网的类型。逐渐地,一种叫做“以太网”(Ethernet)的局域网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叫做”帧”(Frame)。每一帧分成两个部分:标头(Head)和数据(Data)。
1.以太网帧:
8字节前同步码:一般我们不做考虑。
标头部分:即数据包的说明项,说明该数据包从哪发到哪,是什么类型,6字节的目的MAC,6字节的源MAC,2字节的帧类型,固定为14
数据部分:最小为46字节,不够则填充0,最大为1500字节
CRC:4字节的校验码
总结:当我们说一个帧最大为1518的时候,通常是没有将前同步码计算在内
2.MAC地址
什么是MAC地址:上面提到,以太网数据包的”标头”,包含了发送者和接受者的信息。那么,发送者和接受者是如何标识呢?这里就使用了MAC地址来标识。
以太网的规定: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接口。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这叫做MAC地址。
MAC地址意义:每块网卡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MAC地址,长度是48个二进制位,通常用12个十六进制数表示。前6个十六进制数是厂商编号,后6个是该厂商的网卡流水号。有了MAC地址,就可以定位网卡和数据包的路径了。
3.以太网帧类型
字段:源MAC地址之后的2字节字段表示以太网帧的类型
作用:接收方通过该字段,判断以太网帧的类型,然后将以太网帧进行分解,将数据字段交给对应的上层网络,这是以太网帧分用过程(见《TCP/IP详解卷一:协议v2》笔记总结----起始篇)中的第一步
常见的以太网帧类型:
<IP>:0x0800
<ARP>:0x0806
<RARP>:0x0835
<IPv6>:0x86DD
<SNMP>:0x8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