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真相
意识
- 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身心活动的一种综合的知觉
- 认知、情绪、情感、动机的有机结合
- 出声心理报告法
- 难以反映无意识层面的内容
- 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 内隐联想测验
-
心理理论
- 儿童对信念、愿望这一类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 通过一定的推测,预测他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给予解释
- 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考虑对方的意图或者获得的信息
- 属于儿童发展自我意识的角度
意识状态
- 控制化的意识状态
- 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上
- 密切关注事情的进展
- 随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 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不需要意识过多地参与也可以将活动较好地完成
- 常常出现在同时完成多个任务时
- 与熟练程度相关
- 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
- 白日梦状态
- 介于控制化的意识状态和睡眠中的做梦之间
- 能意识到在做什么事,但思绪漫游
- 生动的影像
- 独处、放松、无聊、做重复性事情、快要睡着时
- 当时的环境没有足够的刺激
- 睡眠状态
- 非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如醉酒导致的状态)
做梦
- 精神分析流派
- 梦境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
- 梦是为了表达潜意识而存在的
- 生理学观点
- 人脑总是需要一定的刺激
- 神经系统自动产生一些随机活动以维护大脑正常功能
- 认知观点
- 人在睡眠中依然进行着一定的认知加工活动,对存储在记忆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巩固
- 一部分进入意识层面成为梦境
- 梦的功能是整合个体的知觉和行为,使其转化为可以意识到的知识,并且这种整合可以结合新旧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 梦中出现的事物和潜意识中真正表达的事物之间有对应关系
- 梦的工作
- 凝缩
- 移置
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在梦中转移和投向另一个对象 - 象征化
- 润饰
- 凝缩
- 越是荒诞离奇的梦境,越能展现潜意识的想法
梦游
- 梦游是一种睡眠障碍
- 处于深睡眠状态
催眠
- 意识恍惚的状态
- 易感性
- 每个人受催眠的难易程度不同
- 旧记忆的还原
- 会保持不伤害自己的底线
- 催眠后遗忘
- 自我暗示、自我催眠
测试题
- 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研究发现,若在快速眼动阶段时将人唤醒,大部分的人都说他正在做梦
- 考试时面对并集中注意于试卷所得到的意识,即焦点意识
- 个体自动地压抑或抑制一些痛苦的记忆以及性和攻击的冲动,并将它们拒绝于意识之外,弗洛伊德认为这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 一般而言,最为生动的梦发生在睡眠的REM阶段
-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 随着年龄增长,人类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REM)量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