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的逃逸分析&标量替换&栈上分配
Java_JVM_逃逸分析技术_栈上分配_标量替换
什么是逃逸分析(Escape Analysis)?
在编程语言的编译优化原理中,分析指针动态范围的方法称之为逃逸分析。它跟静态代码分析技术中的指针分析和外形分析类似。
通俗一点讲,当一个对象的指针被多个方法或线程引用时,我们称这个指针发生了逃逸。
而用来分析这种逃逸现象的方法,就称之为逃逸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一共举了3种常见的指针逃逸场景。分别是 全局变量赋值,方法返回值,实例引用传递。
逃逸分析优化JVM原理
**我们知道java对象是在堆里分配的,在调用栈中,只保存了对象的指针。
当对象不再使用后,需要依靠GC来遍历引用树并回收内存,如果对象数量较多,将给GC带来较大压力,也间接影响了应用的性能。减少临时对象在堆内分配的数量,无疑是最有效的优化方法。
怎么减少临时对象在堆内的分配数量呢?不可能不实例化对象吧!
场景介绍
其实,在java应用里普遍存在一种场景。一般是在方法体内,声明了一个局部变量,且该变量在方法执行生命周期内未发生逃逸(在方法体内,未将引用暴露给外面)。
按照JVM内存分配机制,首先会在堆里创建变量类的实例,然后将返回的对象指针压入调用栈,继续执行。
这是优化前,JVM的处理方式。
逃逸分析优化 - 栈上分配
优化原理:分析找到未逃逸的变量,将变量类的实例化内存直接在栈里分配(无需进入堆),分配完成后,继续在调用栈内执行,最后线程结束,栈空间被回收,局部变量对象也被回收。
这是优化后的处理方式,对比可以看出,主要区别在栈空间直接作为临时对象的存储介质。从而减少了临时对象在堆内的分配数量。
逃逸分析的原理很简单,但JVM在应用过程中,还是有诸多考虑。
比如,逃逸分析不能在静态编译时进行,必须在JIT里完成。原因是,与java的动态性有冲突。因为你可以在运行时,通过动态代理改变一个类的行为,此时,逃逸分析是无法得知类已经变化了。**
然而我们也应该了解:
关于逃逸分析的论文在1999年就已经发表了,但直到JDK 1.6才有实现,而且这项技术到如今也并不是十分成熟的。其根本原因就是无法保证逃逸分析的性能消耗一定能高于他的消耗。虽然经过逃逸分析可以做标量替换、栈上分配、和锁消除。但是逃逸分析自身也是需要进行一系列复
杂的分析的,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对耗时的过程。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经过逃逸分析之后,发现没有一个对象是不逃逸的。那这个逃
逸分析的过程就白白浪费掉了、虽然这项技术并不十分成熟,但是它也是即时编译器优化技术中一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注意到有一些观点,认为通过逃逸分析,JVM会在栈上分配那些不会逃逸的对象,这
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取决于JVM设计者的选择。据我所知,Oracle HotspotJVM中并未这么做,这一点在逃逸分析相关的文档里已经说明,所以可以明确所有的对象实例都是创建在堆上。
目前很多书籍还是基于JDK 7以前的版本,JDK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intern字符串的缓存和静态变量曾经都被分配在永久代上,而永久代已经被元数据区取代。但是,intern字符串缓存和静态变量并不是被转移到元数据区,而是直接在堆上分配,所以这一点同样符合前面一点的结论:对象实例都是分配在堆上。
JVM中启用逃逸分析 DoEscapeAnalysis
安装jdk1.6.0_14,运行java时传递jvm参数 -XX:+DoEscapeAnalysis
(这里要说明一下,在JDK7以后逃逸分析已经是默认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