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子系统和软件子系统

  • 硬件:借助电、磁、光、机械等原理构成的各种物理部件的有机组合,是系统工作的实体
    • CPU,主存储器,I/O控制系统,外围设备
  • 软件:各种程序和文件,用于指挥计算机系统按指定的要求进行协同工作
    • 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
    • 关键系统软件是:操作系统与语言处理程序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 中央处理器
    • 运算单元
    • 控制单元
  • 主存储器
  • 外围设备
    • 输出设备
    • 输入设备
    • 存储设备
    • 网络通信设备
  • 总线
储存程序计算机
  • 冯 · 诺伊曼 等人在1946年总结并明确提出,被称为冯 · 诺伊曼计算机模型
  • 存储程序计算机在体系结构上主要特点
    • 以运算单元为中心,控制流由指令流产生
    • 采用存储程序原理,面向主存组织数据流
    • 主存是按地址访问、线性编址的空间
    •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组成
    • 数据以二进制编码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
总线及其组成
  • 总线 (Bus) 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
  • 计算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围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
  • 按照所传输的信息种类,总线包括一组控制线、一组数据线和一组地址线
总线的类型
  • 内部总线:用于CPU芯片内部连接各元件
  • 系统总线:用于连接CPU、存储器和各种I/O模块等主要部件
  • 通信总线:用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信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
中央处理器(CPU)
  •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运算核心 (Core) ,和控制单元 (Control Unit) ,包括:
    • 运算逻辑部件:一个或多个运算器
    • 寄存器部件:包括通用寄存器、控制与状态寄存器,以及高速缓冲存储器 (Cache)
    • 控制部件:
      • 实现各部件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内部总线
      • 负责对指令译码、发出为完成每条指令所要执行操作的控制信号、实现数据传输等功能的部件
外围设备及其控制
  • 设备类型:
    • 输入设备
    • 输出设备
    • 存储设备
    • 机机通信设备
  • 设备控制方式
    • 轮询方式:CPU忙式控制,CPU执行内存数据交换
    • 中断方式:CPU启动外设,外设中断CPU,CPU执行内存数据交换
    • DMA方式:CPU启动DMA,DMA执行输入输出与内存数据交换,DMA中断CPU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实用程序、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
    • 操作系统实施对各种软硬件资源的管理控制
    • 实用程序为方便用户所设,如文本编辑等
    • 语言处理程序把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可执行的机器语言程序
  • 支撑软件:有接口软件、工具软件、环境数据库,支持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环境,提供开发工具
    • 也可认为是系统软件的一部分
  • 应用软件:是用户按其需要自行编写的专用程序

操作系统的概念

  •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
  • OS是计算机系统最基础的系统软件,管理软硬件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 简而言之,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程序集合
    • 从用户角度看,OS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扩展硬件的功能,控制程序的执行
    • 从人机交互看,OS是用户与机器的接口,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
    • 从系统结构看,OS是一个大型软件系统,其功能复杂,体系庞大,采用层次式、模块化的程序结构
操作系统的组成
  • 进程调度子系统
  • 进程通信子系统
  • 内存管理子系统
  • 设备管理子系统
  • 文件管理子系统
  • 网络通信子系统
  • 作业控制子系统
操作系统的类型
  • 从操作控制方式看
    • 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采用脱机控制方式
    • 分时操作系统,采用交互控制方式
    • 实时操作系统
  • 从应用领域看
    • 服务器操作系统、并行操作系统
    • 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 个人机操作系统、手机操作系统
    • 嵌入式操作系统、传感器操作系统
资源管理的角度
  • 驱动程序:最底层的、直接控制和监视各类硬件(或文件)资源的部分
    • 职责是隐藏底层硬件的具体细节,并向其他部分提供一个抽象的、通用的接口
资源的共享与分配方式
  • 资源共享方式
    • 独占使用方式
    • 并发使用方式
  • 资源分配策略
    • 静态分配方式
    • 动态分配方式
    • 资源抢占方式
多道程序设计及优点
  • 多道程序设计:指让多个程序同时进入计算机的主存储器进行计算
  • 多道程序设计的特点
    • CPU与外部设备充分并行
    • 外部设备之间充分并行
    • 发挥CPU的使用效率
    • 提高单位时间的算题量
多道程序系统的实现
  • 为进入内存执行的程序建立管理实体:进程
  • OS应能管理与控制进程程序的执行
  • OS协调管理各类资源在进程间的使用
    • 处理器的管理和调度
    • 主存储器的管理和调度
    • 其他资源的管理和调度
多道程序系统的实现要点
  • 如何使用资源: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例程(如何陷入操作系统)
  • 如何复用CPU:调度程序(在CPU空闲时让其他程序运行)
  • 如何使CPU与I/O设备充分并行:设备控制器与通道(专用的I/O处理器)
  • 如何让正在运行的程序让出CPU:中断(中断正在执行的程序,引入OS处理)

计算机系统操作方式

  • OS规定了合理操作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 OS的操作接口——系统程序
    • OS提供给用户的功能级接口,为用户提供的解决操作计算机和计算共性问题的所有服务的集合
  • OS的两类作业级接口
    • 脱机作业控制方式:作业控制语言
    • 联机作业控制方式:操作控制命令
脱机作业控制方式
  • OS:提供作业说明语言
  • 用户:编写作业说明书,确定作业加工控制步骤,并与程序一并提交
  • 操作员:通过控制台输入作业
  • OS:通过作业控制程序自动控制作业的执行
  • 例:批处理OS的作业控制方式,UNIX的shell程序,DOS的bat文件
联机作业控制方式
  • 计算机:提供终端(键盘/显示器)
  • 用户:登录系统
  • OS:提供命令解释程序
  • 用户:联机输入命令,直接控制作业步的执行
  • 例:分时OS的交互控制方式
命令解释程序
  • 命令解释程序:接受和执行一条用户提出的对作业的加工处理命令
  • 当一个新的批作业被启动,或新的交互型用户登录进系统时,系统就自动地执行命令解释程序,并予以执行
  • 会话语言:可编程的命令解释程序
  • 图形化的命令控制方式
  • 多通道交互的命令控制方式
命令解释程序的处理过程
  • OS启动命令解释程序,输出命令提示符,等待键盘中断/鼠标点击/多通道识别
  • 每当玉壶输入一条命令(暂存在命令缓冲区),并按回车换行时,申请中断。
  • CPU响应后,将控制权交给命令解释程序,接着读入命令缓冲区内容,分析命令、接受参数,执行处理代码
  • 前台命令执行结束后,再次输出命令提示符,等待下一条命令
  • 后台命令处理启动后,即可接收下条命令

操作系统的程序接口

  • 操作系统的程序接口——系统调用
  • 操作系统实现的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过程;为所有运行程序提供访问操作系统的接口
系统调用的实现机制
  • 陷入处理机制:计算机系统中控制和实现系统调用的机制
  • 陷入指令:也称访管指令,或异常中断指令,计算机系统为实现系统调用而引起处理器中断的指令
  • 每个系统调用都事先规定了编号,并在约定寄存器中规定了传递给内部处理程序的参数
系统调用的实现要点
  • 编写系统调用处理程序
  • 设计一张系统调用入口地址表,每个入口地址指向一个系统调用的程序,并包含系统调用自带参数的个数
  • 陷入处理机制需开辟现场保护区,以保存发生系统调用时的处理器现场

系统结构的角度

  • OS构件
    • 内核、进程、线程、管程等
  • 设计概念
    • 模块化、层次化、虚拟化
  • 内核设计是OS设计中最为复杂的部分
操作系统的内核
  • 单内核:内核中各部件杂然混居的形态,始于1960年代,广泛使用;如Unix/Linux,及Windows(自称采用混合内核的CS结构)
  • 微内核:1980年代始,强调结构性部件与功能性部件的分离,大部分OS研究都集中在此
  • 混合内核:微内核和单内核的折中,较多组件在核心态中运行
  • 外内核:尽可能减少内核的软件抽象化和传统微内核的消息传递机制,使得开发者专注于硬件的抽象化;部分嵌入式系统使用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
    Copyright © 2019 ZhiZDK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