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
产品扮演着两个角色,要求产品设计者从公司和用户的整体诉求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呢?
懂你的用户,洞察用户的核心需求,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MVP(最小可行产品)主要方法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考虑个体价值与产品群体价值的关系
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 用户量
不论是滴滴出行还是外卖平台,他们依然即是用户的体验场所,也是整家公司盈利的场所。
能够跟优秀的人共事,至少可以让你的成长增速三倍。
产品思维的关键词:用户与迭代
互联网时代,产品思维被更加频繁的提及?
第一,产品触达成本骤降。
第二,认知用户质的飞越
第三,个性化体验成为可能
第四,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智能手机,移动网络)触达成本降低了,他们的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也都大幅降低了。成本降低的结果,就是快速迭代成为可能。
用户的生命周期是为了更好地认知用户和创造价值比用用户生命周期是为了更好地做用户转化更重要。
同理心指的并非是简单地“切换为用户视角”的能力,这个能力其实比较简单,难的在于切换为跟你差异比较大的用户的视角。
每个人的心智成熟过程无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跟他从小的生活状态、接受的教育、日常接触的人都有莫大的关系。因此研究每个人的心智,当然要研究这些人的过往。
在社会学中,影响一个人的塑造因素,主要是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
一是物质或经济资源。一个人拥有的财产或者资产
二是社会资源。一方面是他是否有能力影响别人,另一方面就是别人对他能施加多大的影响。
三是文化资源,即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知道哪些事情,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往往都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中形成的,受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也受社区、邻居、亲朋好友的影响。
社会心智的特点:
第一,社会心智是相对固定的
第二,社会心智是很难用外力改变的
第三,社会心智很受社交圈的影响
社会心智的应用
第一,理解用户的社会心智可以判断用户特征
第二,理解用户的社会心智可以判断用户成本
《思考,快与慢》
系统1是无意识的、快速的思维方式。
系统2则需要注意力集中,做复杂的运算。
我们通常倾向于用系统1思考,遇到麻烦,系统2再出面解决。
这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减少能量损耗,保护大脑的一种功能,在遇到复杂的认知推理或者需要做自我控制的任务时,血糖就会下降。
用户常见的认知偏见
损失厌恶
指的是当人面对同样量级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觉得损失更加难以接受。
优惠券案例
框架效应
面对同一个问题,在使用不同的描述后,人们会选择乍听之下比较有利或者更顺耳的描述。框架效应的基础正是损失厌恶。
注意力偏误
有重要的流程步骤、信息传递,就需要更突出,或者阻断式提醒
大段的文字和小字体的文字,也要默认用户不会阅读
主观验证、证实偏见和逆火效应
第一,主观验证。一个人如果认为某个观点或者判断特别重要,会主观上把许多无关的信息作为支持这观点的证据。
第二,证实偏见。当有了一个假设后,我们会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
第三,逆火效应。这是一种更严重的证实偏见,即当假设被相反的信息否定后,我们反而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设。
概率思维与0与1思维
要牢记:我们做功能时用的是概率思维,而对用户来说,只是0和1的关系。
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拿给他们?
第一,人们通常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
第二,人们表达出来的需求经常不是准确的
第三,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才能验证自己的需求
产品经理或者设计者判读用户需求,只有两种方法:要么是特别有经验且足够自信,也有极高的天赋,用行业经验和同理心捕捉用户需求,比如乔布斯、张小龙这样的产品界大佬;要么只能投入市场测试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
用户体验的四个维度:
可用性:让用户可以达成预期目的
易用性:让用户达成目的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稳定性:降低不可用,不易用的概率
超预期:让用户有超过原本预期的感受
可用性是用户价值的核心
供给侧品牌
独立品牌更关注自己完成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而平台类产品更关注的是赋能给B端供给侧的用户,让他们具备足够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
出色的企业家和产品决策者很清楚当前用户价值,哪件事是最重要,又应该由什么角色来完成。
不管是在创业时寻求合伙人还是在大企业的产品中完成一个重要的模块,都需要判断你最需要的合作伙伴和资源。
供给侧的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模式创新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都非常苛刻,且项过去那么密集的新要素兴起的机会已经暂时没有了,下了新要素是什么,什么时候到来,其实瑶瑶无期。
当下要素相对稳定的情况(指的是以PC、智能手机、移动流量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时代),即将到来的5G时代,在更快的流量的这个新要素下可能有少量的模式创新机会。
在互联网核心要素比较稳定的情况的阶段,技术创新才是比较常见的创业形态。
商业价值从最粗略的角度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做流量模式,另一类叫做交易模式。
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来说,应该是出色的用户专家和产品专家。
公司的核心决策者层往往对用户和产品的认知都很深入,而且会有自己的方法论,不是借鉴什么传统教科书里的理论。
优秀的决策者是有自己的学习路径的,在用户和产品领域,通常只有普适的道,而很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术。
尊重客观规律
无论是雷军所说的顺势而为,还是王兴说的“不是我们改变市场,是市场改变我们”,都是在强调要关注市场和用户的客观规律
明察约束条件
所有的决策和判断都要考虑自己和自己的产品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用户画像,用户场景,用户心智,异常体验,供给逻辑,认知偏误等,都在影响最终用户的结果。
抽象有效的方法论
具备批判思维和可证伪的精神
没有批判思维,就觉不可能做好用户迭代,因为不否认自己,不进化自己的结果就是:好的坚持,坏的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