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代码混淆
转载自https://www.cnblogs.com/nevermorewang/p/8041548.html
java代码可以反编译,因此有时候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还真得费点心思,一般来说有三个思路:
1、将class文件加密,这个是最安全的,但也费事儿,因为要重写classloader来解密class文件;
2、使用花指令,使得class文件不能反编译(利用反编译工具漏洞);安全性一般,还是有花指令**器;
3、代码混淆,提高代码阅读成本;简单易操作,一般采用这种或者与其它方式结合;
我们项目中用到的即为代码混淆工具ProGuard,相关文章参考:
http://blog.****.net/wltj920/article/details/48970869
http://blog.****.net/earbao/article/details/51000108
ProGuard是一个纯java编写的混淆工具,有客户端跟jar包两种使用方式。可以将程序打包为jar,然后用工具进行混淆,也可以在maven中导入ProGuard的插件,对代码进行混淆。本例中为对普通javaweb项目进行代码混淆。maven配置插件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
运行 mvn clean package -DskipTests
混淆后结果如图所示:
classes-pg.jar为混淆后的classes文件,里边包含完整的项目结构
proguard_map.txt混淆内容映射
proguard_seed.txt参与混淆的类
混淆后反编译代码如下:
可以看到,部分包名跟类名已经被改为了简单字母,不再具有业务含义,而且变量名也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阅读代码难度。
运行服务,项目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因为有时候会配置不保持包名或类名,因此一些相关配置文件的内容需要改变,好在ProGuard不是随机生成类名,而是先按照原名称对相同包下类进行排序,混淆后的类名称依次为a.class,b.class,c.class.....
那么问题来了,当包中超过26个类时,默认命名为A.class,B.class,C.class,在某些操作系统下,会不区分class文件名称的大小写,会导致错误(水平所限,未深入探究跟类加载相关);因此
<!--不用大小写混合类名机制-->
<option>-dontusemixedcaseclassnames</option>
配置极为关键,该配置会在超过26个类文件时,命名为aa.class,ab.class,ac.class,而不是原来的大写类名,从而避免错误。
2、打包部署问题。该配置文件打包出来的war中classes文件仍然为正常代码,需要手动解压,将classes-pg.jar中classes替换进去,在工程化管理的情况下,可以在jenkins中配置脚本,自动将混淆后的classes替换进war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
这样jenkins打出的就是混淆后的war包了,可以直接交给客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