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阅读内化(1)
一.前言
几个月来阅读了不少书了,但是一直回避于记录,我意识到这对于学习的人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现在开始逐本将所读的内容进行要点回顾,目的是深化记忆,不断内化。
二.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思想:
本质即是引起问题或现象的根源,换句话来说,本质是“输入”到“输出”之间的“黑盒”。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如果能够把握本质,从本质出发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如何做?首先需要去认清那些阻碍思考的认知障碍以及思维定式,然后通过将问题到本质的过程进行建模,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去帮助你如何发现本质。
浅层思考的误区——执锤者视万物为钉
初级思维定式:
- 因果倒置:
a.以现象为原因去想解决办法。 - 满足普通解:
a.普遍适用,肤浅,不从特定的情况出发的,惰性套用。
中级思维定式:
- 忘记初衷:
a.把正在做的事情当成目的,过程中变得盲目。 - 偏向过程:
a.没有习惯于明确思考的内容,沉迷于机械流程。 - 失去独立思维:
a.习惯于全盘接受对方的观点,而没有怀疑精神,从最初的本质自己推演。
高级思维定式:
- 依赖框架:
a.依赖已经成熟的思维框架来进行思考,如SWOT和KANO,这只是一个面,没有从“时间轴”来进一步考虑。 - 范围适应:
a.习惯于马上去分类划线,形成刻板印象,而这种划线分类往往来自于坊间传言,而不是自己的独立思考,划线你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划”。 - 思考止于关键词:
a.一些好听的关键词往往让人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为这是处于抽象的层面上的,重要的是要从正确的根源抽象出正确的关键词,然后从关键词推理出具象的解决方案。 - 执着于初步假设:
a.这就是执着于本质的一角,而忽视本质全貌的一种思维定式,从自己认定的假设出发,并不断合理化自己的假设,这容易故步自封,从反向思考往往恍然大悟;
b.但是往往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正在进行假设,而是仰仗直觉行事。
深度思考模型:
建立模型:
- 包含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以及关键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注意不能是相关关系),用流程图的方式连接,目的是让思维可视化;
- 两两的因果关系包含,正循环与负循环,即正比和反比,添加这个参数可以让可视化的思维流程更易读;
- 关键因素:
a.输入源:投入的资源;
b.输出源:想要的结果;
c.竞争关系:投入与结果之间此消彼长的因素;
d.合作关系:互补或协作的对象;
e.影响者:间接,对模型整体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如加速或改变前提。 - 抽象:
a.建模过程中因素之间处于不同的层次,利用抽象的方式让模型更易读。
解读动力机制:
- 动力机制就是将“输出”放到时间轴中进行考量的另一种可视化手段;
- 动力机制曲线:
- 动力机制曲线中的转折点,即是需要通过“流量”“存量”的思路去进行思考,“流量”会带来“存量”,“存量”达到阈值即会带来改变,所以需要注意自己思考的点是哪一个。
寻找关键因素并修改模型:
- 寻找关键点——“流量”与“存量”的关系:
a.“存量”溢出,则减少“流量”输入,或加增“出水口”,亦或是加增“存量”。
b.正确理解前提条件,去质疑前提条件,并打破砂锅问到底,得出正确的前提条件。
试验并获取反馈,迭代模型:
- 反复锤炼这个过程,有耐心地去练习,并修改。
三.我的收获:
-
本质有可能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而有可能是一个因果连接的关系网;
-
产品经理的工作中涉及大量的抽象到具象过程,如果没有把握好本质,从正确的根源出发,那么在一步步具象的过程,到最终得出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和用户想要的大相径庭,造成公司资源的浪费;
-
同时,从正确的根源出发得出解决方案也未必就适用,因为需要从时间轴等更多来考量这个决定在未来带来的变化;
-
洞悉本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知易行难,每个人都有其固有的思维定式以及认知偏差,只有通过学习这些定式并形成更敏感的自我觉知,才能不断去克服它们,作出好的思考;
-
要做思考,需要有明确的思考顺序,通过把思路可视化的方式,把握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再抓住并修改其中的关键支点,让事情在时间轴上呈正向的趋势去发展;
-
但是重要的是,在做出实际的抉择的时候,需要提前去思考抉择的标准(标准来自于不同场景下的价值观,如公司的用户价值/商业价值/性价比/时间…如择偶的三观一致度/外在条件/经济能力…),这也是《原则》、《做出好决定》中不断在强调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