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度思考法》—— 阅读内化(2)
一.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思想:
全书的观点首先是建立在一个“抽象的认知范围”之上的,来自于拉姆斯菲尔类,也似于“达克效应”,包括“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其中,“已知的已知”对应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某些考试;“已知的未知”对应“狭义的解决问题”;“未知的未知”对应“广义的解决问题”。
我们在思考时存在的局限,是因为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已知的已知”和“已知的未知”的边界内,认为世界实际上就是这么大,而没有发觉其实这个边界之外还有更广阔无边的“未知的未知”,没有发觉还有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
所以,这是一本讨论如何从“无知”过渡到“知”的书。“知”无外乎在于对“事实”以及其“解释”的觉知,而其中“解释-0维”又可以从“范围-1维”以及“维度-N维”来进行丈量。所以,在面对一件事情,可以问问自己:
- “知道事实是什么吗?”;
- “知道这个事实是如何解释的吗?”;
- “知道是从什么维度/层面来进行解释的吗?”;
- “知道是以什么尺度范围/标准来进行解释的吗?”…
总而言之,关于“道”即是作者希望我们时刻保持着对“已知之墙”的警惕。而关于“术”即是作者希望我们尽量客观地基于客观事实出发,利用“多层抽象”来观察局部与整体,利用“多维度思考”来观察事实的不同解释方向与尺度,利用“打破砂锅问到底”来回归本质、意识到目的与手段的上下级关系,最终去跨越这个“已知之墙”,得到更开放的思路。
二.我的收获:
- 这本书与《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
-
不同:
a.《麻省理工》是一个更具体可实操的思维方法论,强调的是建模,发觉事物之间存在的真实关系——本质,找准关键点来让事物在时间轴上正向发展;
b.而《高维度思考法》则是强调“元无知”,通过对“知”的维度进行解释来提高人们对于“无知”的敏感度以及解释能力,尽量从“无知”的层面进行 -
相同:
a.都希望读者警惕自身的“认知偏差”,提出常见的“认知偏差”或是觉知的手段,来帮助读者保持批判以及客观;
b.都强调“多维度思考”以及“抽象思考”来帮助读者从局部到整体或是接受不同的角度的思路。 -
应用:
a.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高维度思考法》去审视自身的“无知”,在把持住“目的”的前提之下,通过“升维”的手段来思考更上游的切入点,从上游的切入点重新出发、重新定义问题,这很像“第一性原理”,但是有更具体的方法论;
b.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直接运用《麻省理工》的方法对问题建模,从模型中发掘问题的本质、关键,进行模式化的思考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