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网络协议基础知识笔记1(持续更新中。。。)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 在最初的ARPANET设计时就提出了分层的方法。 1974年美国IBM公司宣布了其研制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2. 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推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简称OSI。
  3. 1983年形成ISO7498国际标准,即七层协议体系结构。
  4. 20世纪90年代,TCP/IP成为了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2.协议与划分层次

2.1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称为网络协议。
一个网络协议主要有三个要素组成:

  • 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2协议分层

分层模型是协议设计的最重要的规则。

  • 设计者不是设计一个单一的、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是采取了把通信问题划分为成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的方法,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实现、测试比较容易,降低了设计的复杂性,同时也便于维护。
  • 将网络功能独立成不同的层次,减低了整体协议因技术变化而受的冲击。不需要更改物理网络,新的应用程序就能加入,而新的网络硬件安装后,也不必重新设计应用软件。
2.3协议分层需遵循的通用原则
  • 层次数量要适当
    若层次太少,就会使每一层的协议太复杂。但层次太多又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时遇到许多困难。
  • 每一层的功能明
    每一层所要实现的一般功能通常是以下的一种或多种
    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
    分段和重装
    复用和分用
    建立连接和释放
2.4分层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 灵活性好。
  • 结构上可分割开。
  • 易于实现和维护。
  •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4.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

七层模型,亦称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一般称为OSI参考模型或七层模型。(来源:百度百科)
下面是OSI七层模型和TCP/IP模型的之间的联系。
后端网络协议基础知识笔记1(持续更新中。。。)

5.TCP/IP协议族

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协议采用了四层的层次结构。由很多个协议组成,在不同的层,是互联网的基础通信架构。
后端网络协议基础知识笔记1(持续更新中。。。)
参考文献:

  • 百度百科
  • https://blog.****.net/weixin_44367006/article/details/99768731
  • https://www.cnblogs.com/python-zkp/p/1076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