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Centos7的基本操作和配置一__Linux_Python全栈基础
unix:世界上最稳定的操作系统 ** 特点:多用户,多任务;
LINUX:一切皆文件
GPL条款:GNU软件可以自由的使用、复制、修改和发布;可以白送也可以收取一定费用,要公开源代码;开源精神。
普通用户登录后提示符:$
root用户登录后系统提示符:#
关机:init 0 halt 重启:reroot
普通用户和root用户之间的切换:su 用户名
1、目录结构:
树形结构:根目录(/)
. 当前目录
.. 上一级目录
boot分区: 相当C盘(系统盘)
bin目录:常用可执行文件的存放(二进制可执行文件)
sbin目录:用来存放系统的可执行文件(系统可执行文件)
root目录: 超级用户的文件和目录
home目录:存放普通用户自己的文件和目录
dev目录:设备文件目录 device
etc目录:配置文件目录
tmp目录:临时文件目录
opt目录:
挂载点/media/mnt:
2、常见命令
命令格式:
命令 [选项](可以无) 参数
做什么 更详细的指示动作 是什么,目标
ls 是浏览 当前目录下的文件
ls -a 查看隐藏文件 点开头的文件都是隐藏文件
ls -l 查看更多信息(包括文件的权限等)
ls -l / 根目录下的所有文件的信息
ls -all :包含隐藏文件的所有文件的详细信息
cd 路径 :进入
cd ~ : 用户目录
cd - : 上一次所在的目录
cd : 当前用户家目录
pwd : 当前位置
alias: 别名处理
alias 新的命令='原命令 -选项/参数' :alias l=‘ls -lsh'
unalias l 删除别名
cp 文件 目标位置 : 拷贝 目标位置无目录 直接建立
cp -i : 拷贝前询问
cp -r :拷贝文件夹下的所有内容
mv :移动命令
mv 源文件 目标目录 (源文件可以是多个,以空格分开)
mv *.txt 目标目录(一类文件可使用 通配符*)
mv 源文件名 新文件名 (将文件改名、文件夹也可以操作)
mv -v :打印移动信息
mv -i : 覆盖等信息提醒操作
mv -u:仅在源文件币目标文件新时才更新
mv -n:不允许我们覆盖已存在的文件
mv -b:在移动文件时。旧文件做备份(能被覆盖的文件)
mv -f:无条件覆盖文件(慎用)
whoami命令(列出当前登录linux的用户名是)
who命令: 列出现在系统上在线的用户和相关系信息
date: 查看日期
date ‘110914472018’ 修改系统时间和日期
cal: 查看日历
cal 7 1999 : 查看万年历
clear:清屏 CTRL+L
hwclock -s : 硬件同步系统时间
history 查看历史命令
useradd 用户名: 建立用户 (没有密码 不允许登录)
passwd 用户名 :更改相关的用户密码
CTRL +C 终止在运行命令
TAB 补全文件和命令名
mkdir : 建立文件夹 相对/绝对路径(无法直接创建树形多目录)
mkdir - p : 创建树形多目录文件(递归建立)(目录)
mkdir -mmode:新建目录,并设置目录的文件访问模式为mode
touch: 建立文件
cat: 查看文件内容
head命令: 查看文件的 几行内容
tail 命令:显示文件的最后几行
tail -f 文件: 动态查看文件内容的变化
more 文件: 查看文件 百分比显示(回车翻页)
less 文件:(上下键)(输入q退出)
echo ‘内容 : 回显命令
echo ‘内容’ >> 文件 : 添加内容到文件中
cat /home/trglion/file1.txt > newfile1.txt :将文件拷贝为newfile1
echo "Hello" > newfile1.txt :将文件内的内容改为Hello
echo "123456" >> newfile1.txt :为文件追加内容123456
ls -l > new_ls.txt将结果输出在这个文件中
cat a.txt >> b.txt :合并文件内容
wc -l /etc/passwd :显示文件行数
cat /etc/passwd | wc -l
上一个命令的结果 (管道) 做为下一个命令的目标
cat /etc/passwd /etc/shadow | wc -l
rm 删除命令(可以忘记的命令, 多利用mv指令)
rm -i:删除文件或目录前需要确认
rm -f 强制删除文件
rm -r 删除目录
rm -rf 删目录和文件
3、用户、群组和权限
root 超级管理员不受权限的限制
less 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sbin/nologin 不能登录操作系统
七段:用户名:密码:user ID :group ID;用户描述信息;家目录:/bin(可以操作操作系统)
user ID 500以前的都是系统用户;userID来限制是否是root用户;
less etc/shadow 密码文件
less /etc/group 组文件 组名 :组密码: 组号:(组内成员)
gshadow 组密码文件
/var/spool/mail 邮箱文件
id text :查看用户ID(uid) 组ID(gid) 组内成员
创建新的用户并添加到组:useradd user -g 组名 -g 添加到组(不创建与用户名相同的组)
创建用户后添加用户进组:usermod -g group user
usermod -aG group2 user1 追加用户到某组
useradd -u :指定uid
useradd -u 1000 -g trglion -d /home/xm -c bigXM -s /bin/bash text1:
-s<shell>:指定用户登入后所使用的shell;
-u<uid>:指定用户id
-g<群组>:指定用户所属的群组;
-d<登入目录>:指定用户登入时的启始目录;
-G<群组>: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群组;
-c<备注>:加上备注文字
userdel -r 用户名:彻底删除用户的相关的信息
usermod -d /home/xm text1 :修改家目录 仅仅修改了配置文件
还需要拷贝家目录的隐藏文件之新目录:cp -r /home/text2/.[!.]* /home/xm
-u<uid>:修改用户ID;
-g<群组>:修改用户所属的群组;
-G<群组>;修改用户所属的附加群组;
-d<登入目录>:修改用户登入时的目录;
-c<备注>:修改用户帐号的备注文字;
-L:锁定用户密码,使密码无效;
-U:解除密码锁定。
-s<shell>:修改用户登入后所使用的shell;
groupadd 组名:建立相关的组
groupdel 组名: 删除组
权限信息 硬连接数 属主 属组 文件大小 文件创建日期 文件名 (或通过ll 来查看详细信息)
chmod 改变文件的权限(只有文件的 属主 才能改变文件的权限限制,但是root不受限制)
权限信息:
对目录和对文件的 可读可写可执行(打开目录)权限
文本中 # 开头为注释,无实际意义!
r: ls该目录下子文件名,子目录名
w:可以再该目录下创建、删除、重命名
x:可以cd到该目录下、
rwx :4 2 1 对应相应的数字
chmod 777 文件(路径)
<1>文件类型:
-:普通文件
d:目录
l:软连接
b:设备
p:管道文件
<2~4>: 属主的权限 -->u
分三类:读r,写w,执行x -没有-
chmod u=rwx a.txt (u+ u- 都可以)
<5~7>:属组权限 --->g
<8-10>:其他用户权限(4-4-24)-->o (4-6-10)
. selinux 加强安全
<11>: 代表硬链接
<12>:属主
<13>:属组
<14>:文件大小
<15~17>:创建日期
<18>:文件名
修改文件的属主和属组(change owner)
chown 属主.属组 文件(文件或目录)
chown 属主 文件(文件或目录)
chown .属组 文件(文件或目录)
mkdir -p /a/b/c :递归创建
touch /test/{1..9}.txt :批量创建
chown -R trglion.trglion /test/ :递归改变
4、文件的归档和解包
在linux 文件的类型和文件名没有任何关系
压缩:将大文件通过压缩算法变成一个小文件,节省磁盘和网络传输成本 :gzip、bziip2 压缩算法
归档:将许多文件打包成一个文件,减少文件占用空间的大小;
tar -czvf text.tar file1.txt newfile1.txt new_ls.txt (需打包文件) 打包文件
创建打包文件 显示过程 其中z指的就是压缩算法
解包:将压缩文件(归档文件)解压,方便文件的正常查看
tar xvf /home/trglion/text/text.tar -C /home/trglion/text2/
cat /etc/passwd > test.txt
gzip test.txt 压缩
gunzip test.txt.gz 解压
bzip2 test.txt 压缩
bunzip2 test.txt.gz 解压
tar czvf test1.tar.gz /test/* 文件夹下的所有文件
5、Vi、Vim的基本操作
vim 文件路径进入命令行模式 -->a i o -->进入编辑模式 --->esc -->进入命令行模式--> shift +: -->进入扩展模式 —>esc —>m命令行模式;
常用指令:
删除行: 3dd 删除3行
撤销误删除:u
ctrl + R :恢复上一步操作
移动光标:
0 跳至行首 $ 跳到行位
jj:整个文章的头
nj:跳至第n行
J:文章尾
H 屏幕最上方
M 屏幕最中间
L 屏幕最后方
ctrl +a 跳到命令的首部
ctrl +e 跳到命令的尾部
wq!:强制保存退出
!: 强制退出
附注:
<1>几种模式的关系
<2>命令行模式可用的光标移动、复制粘贴、搜索替换等
移动光标的方法 | |
---|---|
h 或 向左箭头键(←) | 光标向左移动一个字符 |
j 或 向下箭头键(↓) | 光标向下移动一个字符 |
k 或 向上箭头键(↑) | 光标向上移动一个字符 |
l 或 向右箭头键(→) | 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
如果你将右手放在键盘上的话,你会发现 hjkl 是排列在一起的,因此可以使用这四个按钮来移动光标。 如果想要进行多次移动的话,例如向下移动 30 行,可以使用 "30j" 或 "30↓" 的组合按键, 亦即加上想要进行的次数(数字)后,按下动作即可! | |
[Ctrl] + [f] | 屏幕『向下』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Down]按键 (常用) |
[Ctrl] + [b] | 屏幕『向上』移动一页,相当于 [Page Up] 按键 (常用) |
[Ctrl] + [d] | 屏幕『向下』移动半页 |
[Ctrl] + [u] | 屏幕『向上』移动半页 |
+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下一行 |
- |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上一行 |
n<space> | 那个 n 表示『数字』,例如 20 。按下数字后再按空格键,光标会向右移动这一行的 n 个字符。例如 20<space> 则光标会向后面移动 20 个字符距离。 |
0 或功能键[Home] | 这是数字『 0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前面字符处 (常用) |
$ 或功能键[End] |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后面字符处(常用) |
H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上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M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中央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L | 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的最下方那一行的第一个字符 |
G |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最后一行(常用) |
nG | n 为数字。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n 行。例如 20G 则会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 20 行(可配合 :set nu) |
gg | 移动到这个档案的第一行,相当于 1G 啊! (常用) |
n<Enter> | n 为数字。光标向下移动 n 行(常用) |
搜索替换 | |
/word | 向光标之下寻找一个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例如要在档案内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就输入 /vbird 即可! (常用) |
?word | 向光标之上寻找一个字符串名称为 word 的字符串。 |
n |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代表重复前一个搜寻的动作。举例来说, 如果刚刚我们执行 /vbird 去向下搜寻 vbird 这个字符串,则按下 n 后,会向下继续搜寻下一个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如果是执行 ?vbird 的话,那么按下 n 则会向上继续搜寻名称为 vbird 的字符串! |
N | 这个 N 是英文按键。与 n 刚好相反,为『反向』进行前一个搜寻动作。 例如 /vbird 后,按下 N 则表示『向上』搜寻 vbird 。 |
使用 /word 配合 n 及 N 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让你重复的找到一些你搜寻的关键词! | |
:n1,n2s/word1/word2/g | n1 与 n2 为数字。在第 n1 与 n2 行之间寻找 word1 这个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举例来说,在 100 到 200 行之间搜寻 vbird 并取代为 VBIRD 则: 『:100,200s/vbird/VBIRD/g』。(常用) |
:1,$s/word1/word2/g |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常用) |
:1,$s/word1/word2/gc | 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寻找 word1 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取代为 word2 !且在取代前显示提示字符给用户确认 (confirm) 是否需要取代!(常用) |
删除、复制与贴上 | |
x, X | 在一行字当中,x 为向后删除一个字符 (相当于 [del] 按键), X 为向前删除一个字符(相当于 [backspace] 亦即是退格键) (常用) |
nx | n 为数字,连续向后删除 n 个字符。举例来说,我要连续删除 10 个字符, 『10x』。 |
dd | 删除游标所在的那一整行(常用) |
ndd | n 为数字。删除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dd 则是删除 20 行 (常用) |
d1G | 删除光标所在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
dG | 删除光标所在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
d$ |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后一个字符 |
d0 | 那个是数字的 0 ,删除游标所在处,到该行的最前面一个字符 |
yy | 复制游标所在的那一行(常用) |
nyy | n 为数字。复制光标所在的向下 n 行,例如 20yy 则是复制 20 行(常用) |
y1G |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
yG | 复制游标所在行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
y0 |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首的所有数据 |
y$ | 复制光标所在的那个字符到该行行尾的所有数据 |
p, P | p 为将已复制的数据在光标下一行贴上,P 则为贴在游标上一行! 举例来说,我目前光标在第 20 行,且已经复制了 10 行数据。则按下 p 后, 那 10 行数据会贴在原本的 20 行之后,亦即由 21 行开始贴。但如果是按下 P 呢? 那么原本的第 20 行会被推到变成 30 行。 (常用) |
J | 将光标所在行与下一行的数据结合成同一行 |
c | 重复删除多个数据,例如向下删除 10 行,[ 10cj ] |
u | 复原前一个动作。(常用) |
[Ctrl]+r | 重做上一个动作。(常用) |
这个 u 与 [Ctrl]+r 是很常用的指令!一个是复原,另一个则是重做一次~ 利用这两个功能按键,你的编辑,嘿嘿!很快乐的啦! | |
. | 不要怀疑!这就是小数点!意思是重复前一个动作的意思。 如果你想要重复删除、重复贴上等等动作,按下小数点『.』就好了! (常用) |
<3>命令行模式切换编辑模式
进入输入或取代的编辑模式 | |
---|---|
i, I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 i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处输入』, I 为『在目前所在行的第一个非空格符处开始输入』。 (常用) |
a, A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 a 为『从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 A 为『从光标所在行的最后一个字符处开始输入』。(常用) |
o, O | 进入输入模式(Insert mode): 这是英文字母 o 的大小写。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的下一行处输入新的一行』; O 为在目前光标所在处的上一行输入新的一行!(常用) |
r, R | 进入取代模式(Replace mode): r 只会取代光标所在的那一个字符一次;R会一直取代光标所在的文字,直到按下 ESC 为止;(常用) |
上面这些按键中,在 vi 画面的左下角处会出现『--INSERT--』或『--REPLACE--』的字样。 由名称就知道该动作了吧!!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上面也提过了,你想要在档案里面输入字符时, 一定要在左下角处看到 INSERT 或 REPLACE 才能输入喔! | |
[Esc] | 退出编辑模式,回到一般模式中(常用) |
<4>扩展模式下保存修改或退出操作
指令行的储存、离开等指令 | |
---|---|
:w | 将编辑的数据写入硬盘档案中(常用) |
:w! | 若文件属性为『只读』时,强制写入该档案。不过,到底能不能写入, 还是跟你对该档案的档案权限有关啊! |
:q | 离开 vi (常用) |
:q! | 若曾修改过档案,又不想储存,使用 ! 为强制离开不储存档案。 |
注意一下啊,那个惊叹号 (!) 在 vi 当中,常常具有『强制』的意思~ | |
:wq | 储存后离开,若为 :wq! 则为强制储存后离开 (常用) |
ZZ | 这是大写的 Z 喔!若档案没有更动,则不储存离开,若档案已经被更动过,则储存后离开! |
:w [filename] | 将编辑的数据储存成另一个档案(类似另存新档) |
:r [filename] | 在编辑的数据中,读入另一个档案的数据。亦即将 『filename』 这个档案内容加到游标所在行后面 |
:n1,n2 w [filename] | 将 n1 到 n2 的内容储存成 filename 这个档案。 |
:! command | 暂时离开 vi 到指令行模式下执行 command 的显示结果!例如 『:! ls /home』即可在 vi 当中察看 /home 底下以 ls 输出的档案信息! |
vim 环境的变更 | |
:set nu | 显示行号,设定之后,会在每一行的前缀显示该行的行号 |
:set nonu | 与 set nu 相反,为取消行号! |
<5>vim 键盘图:
/bin/ : 存放系统命令的目录,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都可以执行. 不过放在/bin下的命令在单用户模式下也可以执行 .
/sbin/: 保存和系统环境设置相关的命令,只有超级用户可以使用这些命令进行系统环境设置,但是有些命令可以允许普通用户查看.
/usr/bin/: 存放系统命令的目录,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都可以执行.这些命令和系统无关,在单用户模式下不能执行.
/usr/sbin/: 存放根文件系统不必要的系统管理命令,例如多数服务程序.只有超级用户可以使用.
/boot/: 系统启动目录,保存系统启动相关文件.如内核文件和启动引导程序.
/dev/: 设备文件保存位置.
/etc/: 配置文件保存位置.系统内所有采用默认安装(rpm安装)的服务的配置文件全部都保存在这个目录当中.如用户的账号和密码,服务的启动脚本.常用服务的配置文件等.
/home/: 普通用户的家目录.建立每个用户时,每个用户要有一个默认的登录位置,这个位置就是这个用户的家目录.所有普通用户的家目录就是在/home下建立一个和用户名相同的目录.如user1的家目录就是/home/user1
/lib/ 系统调用的函数库保存位置
/lost+found/ 当系统意外崩溃或意外关机,而产生一些文件碎片放在这里.当系统启动的过程中fsck工具会检查这里,并修复已损坏的文件系统.这个目录只在每个分区中出现,例如/lost+found 就是根分区的备份恢复目录,/boot/lost+found 就是/boot分区的备份恢复目录.
/media/ 挂载目录,系统建议是用来挂载媒体设备的,例如软盘和光盘.
/mnt/ 挂载目录,早期linux中只有这一个挂载目录,并没有细分,现在这个目录系统建议挂载额外设备,例如U盘,移动硬盘和其他操作系统的分区
/misc/ 挂载目录. 系统建议用来挂载NFS服务的共享目录.
/opt/ 第三方安装的软件保存位置. 这个目录就是放置和安装其他软件的位置
/proc/ 虚拟文件系统,该目录中的数据并不保存到硬盘当中,而是保存到内存当中. 主要保存系统的内核,进程.外部设备状态和网络状态灯.如/proc/cpuinfo 是保存cpu信息的,/proc/devices是保存设备驱动的列表的,/proc/filesystems是保存文件系统列表的, /proc/net是保存网络协议信息的
/sys/ 虚拟文件系统,和/proc目录相似,都是保存在内存当中的,主要是保存于内核相关信息的.
/root/ 超级用户的家目录.普通用户家目录在"/home"下,超级用户家目录直接在 / 下.
/srv/ 服务数据目录.一些系统服务启动之后,可以在这个目录中保存所需要的数据
/tmp/ 临时目录.系统存在临时文件的目录. 该目录下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和写入,建议此目录中不能存放重要数据,最好每次开机都可以把该目录清空
/usr/ 系统软件资源目录."unix softwre resource"的缩写,存在系统软件资源的目录.系统中安装的软件大多数保存在这里.
/var/ 动态数据保存位置.主要保存缓存,日志已经软件运行所产生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