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伦理道德
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之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话题引起众人关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担忧也层出不穷。的确在很多方面,人工智能是强于人类的。在众多电影或小说中,机器人与人类之间难免爆发一场战争。
今天就谈一下人工智能与伦理道德。
人工智能失控
能否保持对有朝一日远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控制,是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最古老但又是终极性的问题。目前,科技界将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弱人工智能阶段、强人工智能阶段、超人工智能阶段。国外诸多专家认为,超人工智能时代很快将会来临,这种人工智能形态能够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包括替自身设计一种改进版本,随后那种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版本将会做同样的事情,这种递归式的自我改善可能导致最终的“智能爆炸”。到那时,人类能否控制住我们创造的人工智能确实很难下定论。
人工智能一旦摆脱人类的控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奥创纪元真的降临,没有超级英雄帮助的人类能够取得胜利吗?
算法偏差和机器歧视
基于海量数据和强大算法的人工智能系统正在影响甚至替代个体行为决策,在人工智能取代个体决策的趋势下,算法偏差和机器歧视并不鲜见且影响重大。例如,谷歌的图片软件就曾错将黑人标记为“大猩猩”,Flickr的自动标记系统也曾错将黑人的照片标记为“猿猴”或者“动物”。谷歌的算法歧视问题早已引起人们注意,相关研究表明,在谷歌搜索中,相比搜索白人的名字,搜索黑人的名字更容易出现暗示具有犯罪历史的广告;在谷歌的广告服务中,男性比女性看到更多高薪招聘广告。
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人工智能面临的经济伦理的重大挑战。2017年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未来产业:自动化、就业与生产力》报告指出,在800多种职业2000多项工作活动中,将近60%的职业或行业中有至少30%的工作内容在技术上可以自动化,但能够全面自动化的职业或行业不超过5%,在人类与机器共事的情况下,自动化每年可以将全球生产力提升0.8%至1.4%。该报告同时指出,自动化技术带动的大规模劳动力转型将持续几十年,类似的劳动力转型历史上早有先例,例如发达国家整个20世纪的农业劳动力大幅减少,但并未出现长期的、大规模的失业,这是因为技术发展同时衍生出之前不曾预见的新工作形态。
关于人工智能到底是会让人们失业,还是会在为人类做枯燥、危险工作的同时,衍生新的工作的争论也是人们关心的一大焦点。
人工智能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它正在让科幻小说中的虚构变成现实。但它带来的问题也值得人类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