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世界》暗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什么

本文讲的是《西部世界》暗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什么【IT168评论】上个月,听朋友说起最近有一部神剧《西部世界》在网上风靡。听这个电视剧的名字有点耳熟,在1973年,Michael Crichton执导的《西部世界》一炮走红,著名的光头影帝Yul Brynner扮演的机器人杀手是许多80后的童年阴影。

《西部世界》暗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什么

不同的是,这部新剧讲述的是在未来一座高科技主题乐园里,智能机器人与游客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游客在公园内的生活本身就是娱乐。乐园会追踪和记录游客的行为,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设计游戏新的主题故事线,并按照数据提供的游客个性化的标签提供每个游客喜欢的个性化情节,并有针对性的向游客推销游戏中的付费任务、消费品和各种服务。

  《西部世界》中的大数据

  在这个世界中,人是机器人的主宰,他们给机器人注入代码,赋予他们人类为其编制好的思想。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下,人类的“衍生品”就被放入到了为人类准备的乐园中。人们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而是投入到真实的高科技成人乐园,体验更加真实刺激的游戏。里面有不少机器人接待员,他们过着设定好的剧情生活。而游客呢,现实中不敢的胡作非为,在公园里都能无限制放纵,嫖妓、追凶甚至滥杀无辜。每当夜幕降临,所有机器人的记忆被清除,一切归零,第二天太阳升起,新一批游客入园。

  虽然这些只是这部剧的幻想,但是这种个性化的方式对接消费者,而这种“all-in-one”一站式娱乐所依赖的人工智能变成现实的前提,就是一个全面而可靠的大数据处理与挖掘系统。

  从2015年至今,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重要文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相关产业有望持续获得国家大力支持。

  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在面向大数据分析上都下足苦工。从日常生活的消费行为预测到关乎生活的环境治理等等,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取代的“瑰宝”,这也就是企业高层所倡导的数据即财富。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真的大数据分析上升到可以为每个人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场景,虚幻与真实无缝对接,这样你是欣然向往还是有所抵触呢?

  《西部世界》中的人工智能

  这部剧中,最核心讲述的就是人工智能。剧中的多萝西·艾本纳西是一个被定为只看见美好事物的农家少女。包括她在内的所有机器人无论是样貌还是思想都是既定的,无限接近人类。

  就像之前文中提到的,夜幕降临,所有机器人的记忆被清除,一切归零,第二天太阳升起,新一批游客入园。不过,在程序的失误以及程序员要求机器人更接近于人类思维和情感的情况下,机器人的自主意识和思维使他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本质,进而觉醒并反抗人类。

  我们看到过很多关于人机对弈的例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世石的人机围棋大战,也是将人、机推上风口浪尖的对弈。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方式改变,教育变革,客服方式,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会不会逐渐将我们带入《西部世界》这样的真正的人工智能世界呢?倘若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思想,那么到时候人机围棋对弈谁又能拔得头筹呢?

  不少科幻小说与影视剧中所表现的人工智能,最后反客为主统治了全人类。但这里有两个老套的设想:首先,人工智能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人的形状出现呢?这里面隐藏了一个人类自我中心的认识,所以才会一直以人为模本,来类比想象未来的人工智能。

  人类之所以长成现在的样子,是几千上万年进化的结果;而人工智能完全可以以一套非人类的面貌出现;其次,在科幻电影中往往担心人工智能发展到某一天会对人类实行暴力统治。但完全存在另一种可能,即人工智能以极其温柔的方式进行统治,让人处在非常舒适的处境中,觉察不到这是一种统治,进而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又或者,人类未来会以“超人类”(trans-humanism)的方式存在,还是以“赛博智人”(homo cyber-sapien)的云端形态存在呢?

  与其说人工智能的技术风险引发了人类的担忧,还不如说人类的“心魔”更要引起自身的警惕。在日益发展的人工智能面前,人应当反身自问,究竟什么才是人——人之所以异于AI者几希?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6-11-14

本文作者:信雪蕊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IT168,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IT168

原文标题:《西部世界》暗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