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数组越界,数组进栈

        首先,展示一段最常见的数组越界。

        先定义int型的变量i,再定义整型数组,长度为10,然后for循环时,给i初始化,即i=0,判断i<=10若为真,则给数组中的所有值赋值为0,然后依次输出i的变化;否则,循环结束。

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int i;
	int arr[10];

	for(i = 0;i <= 10;i ++)
	{
		arr[i] = 0;
		printf("%d\n",i);
	}
}

结果如下图:

                                   C:数组越界,数组进栈C:数组越界,数组进栈

        编译器(Visual Studio 2012)报错!

        原因:数组长度为10,但是数组编号是从0开始到9,共10个位置,编译器默认i == 10在9后面,从而将10也打印出来。即下图为数组在栈中的存放:

                                                      C:数组越界,数组进栈

       接下来,解释为什么,在栈中这样存放数组,以及定义的变量。栈的存放,与先后定义变量有关,先定义的变量a,应该先由栈顶进入栈底,依次进入栈,数组arr[2],其中包括arr[0],以及arr[1],在栈中,栈顶地址小,而栈底地址大,对于地址来说,arr[0]<arr[1],则arr[1]先进栈,arr[0]后进栈。

       代码如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int a;
	int b;
	int c;
	int arr[2];

	printf("%u\n%u\n%u\n%u\n%u\n",&a,&b,&c,&arr[0],&arr[1]);
}

         两种变量以及数组进栈的方式如下图:

                                 C:数组越界,数组进栈

        上述代码,编译结果如下:

                                         C:数组越界,数组进栈

        代码输出结果为变量a,b,c,以及数组的的地址。a的地址后三位为964,b的地址后三位为952,c的地址后三位为940,arr[0]的地址后三位为924,arr[1]的地址后三位为928。变量a与变量b,本身都为int型,即4个字节,但964 - 952=12,是因为编译器为防止越界,加了两个位,即8个字节,而数组与数组之间是正常的4个字节,比如arr[1] - arr[0] : 928 - 924=4。同样的道理,为防止数组越界,数组与变量之间也加了两个位,即c - arr[1] : 940 - 928=12。12为本身4个字节以及两个位的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