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学习总结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学习总结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诞生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伊曼于1946年提出,也叫普林斯顿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的存储器结构。该体系结构确定了存储程序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方法,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最早的EDVAC到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都采用的是冯·诺伊曼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特点
冯·诺依曼体系是一套规定计算机制造基本原则的理论,确定了计算机制造的三个基本原则,即采用二进制逻辑、程序存储执行以及计算机由五个部分组成
1.二进制逻辑
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和指令一律用二进制数1和0表示,大大加快了计算机速度
2.程序存储执行
将指令和数据同时存放在存储器中,数据和程序在内存中是没有区别的,也就是通过计算机内部存储器保存运算程序。如此一来,人们仅仅通过存储器写入相关运算指令,计算机便能立即执行运算操作,大大加快运算效率。
3.五个组成部分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与哈佛体系结构的比较
说到冯诺依曼结构,就不得不谈到哈佛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的特点是:数字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序顺序执行;计算机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五部分组成.
哈佛结构的计算机由CPU;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是为了高速数据处理而采用的,它的特点是将程序指令和数据分开存储,由于数据存储器与程序存储器采用不同的总线,因而较大的提高了存储器的带宽,使之数字信号处理性能更加优越。
简而言之,如果你的计算机是哈佛结构的,你就得在电脑安装两块硬盘,一块装程序,一块装数据,内存装两根,一根储存指令,一根存储数据,而冯·诺依曼指令和数据是混合存储的,结构上简单,成本低,这成为现在主流计算机是冯·诺依曼结构而不是哈佛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局限
早期由于种种软硬件等种种方面的原因,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从计算机的发展史中脱颖而出,但由于科技的发展已经人们计算需求的提升,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了。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完全分离,适用于作数值计算。这种计算机的机器语言同高级语言在语义上存在很大的间隔,称之为冯.依曼语义间隔。造成这个差距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储器组织方式不同,冯·诺依曼机存储器是一维的线性排列的单元,按顺序排列的地址访问。而高级语言表示的存储器则是一组有名字的变量,按名字调用变量,不考虑访问方法,而且数据结构经常是多维的(如数组,表格)。
在大多数高级语言中,数据和指令截然不同,并无指令可以像数据一样进行运算操作的概念。同时,高级语言中的每种操作对于任何数据类型都是通用的,数据类型属于数据本身,而·诺依曼机的数据本身没有属性标志,同一种操作要用不同的操作码来对数据加以区分。这些因素导致了语义的差距。如何消除如此大的语义间隔,这成了计算机面临的一大难题和发展障碍。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冯·诺依曼结构开启了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的先河,但是因为其集中、顺序的的控制而成为性能提高的瓶颈,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局限已经严重束缚了现代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而非数值处理应用领域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亟待需要突破传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框架,寻求新的体系结构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因此各国科学家仍然在探索各种非冯·诺依曼结构目前在体系结构方面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和改进,如并行计算机、数据流计算机以及量子计算机、 函数式编程语言计算机等非冯计算机,它们部分或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的计算性能。
近几年来人们努力谋求突破传统冯·诺依曼体制的局限,各类非诺依曼化计算机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传统冯·诺依曼机进行改良,如传统体系计算机只有一个处理部件是串行执行的,改成多处理部件形成流水处理,依靠时间上的重叠提高处理效率。
(2)由多个处理器构成系统,形成多指令流多数据流支持并行算法结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一些成功。
(3)否定冯·诺依曼机的控制流驱动方式。设计数据流驱动工作方式的数据流计算机,只要数据已经准备好,有关的指令就可并行地执行。这是真正非诺依曼化的计算机,这样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已获得阶段性的成果,如神经计算机。
(4)彻底跳出电子的范畴,以其它物质作为信息载体和执行部件,如光子、生物分子、量子等。 众多科学家正为进行这些前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