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学习笔记之设计
1. 调查研究设计
1.1 分类
调查范围分: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
调查时间分: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 横断面研究:探索性分析,提示可能存在关联
- 病例对照研究:由果推因
- 队列研究:从因观果
抽样方式分:概率抽样、非概率抽样
- 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
- 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等
1.2 基本步骤
- 明确调查目的和指标
- 确定调查对象和观察单位
- 确定调查方法和资料搜集方法
- 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 确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 确定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计划
1.3 抽样方法
抽样误差大小:
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1.4 样本量估计
方法:经验法、查表法、公式法。
公式法分为两类:
- 作参数推断时:公式中只考虑Ⅰ类错误α;
- 作假设检验时:公式中同时考虑Ⅰ类错误α和Ⅱ型错误β。
抽样误差的大小与样本含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1.5 质量控制
2. 实验研究设计
2.1 基本要素
- 受试对象:对处理因素敏感;反应必须稳定。
- 处理因素:主动施加或客观存在。
- 实验效应:客观性、精确性、特异性和灵敏性。
2.2 基本原则
- 随机:抽样、分组、实验顺序。
- 对照:空白、实验、标准、自身、安慰剂对照等。
- 重复:实验重复、多个受试对象重复、同一对象的重复观察。
2.3 常用的实验设计
- 完全随机设计
- 配对设计
- 随机区组设计
- 交叉设计
- 析因设计
3. 临床试验设计
3.1 基本原则
随机、对照、重复、医学伦理学和盲法。
3.2 多中心临床试验
3.3 新药的临床试验
一般分为四期,即Ⅰ、Ⅱ、Ⅲ、Ⅳ期。
- Ⅰ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 Ⅱ期:为新药临床评价最为重要的一期。通过盲法的随机对照试验,探索临床合理用药剂量和用法,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为进一步验证提供方案。
- Ⅲ期:为多中心临床试验。严格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对Ⅱ期临床试验提出的用法、用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进一步验证。
- Ⅳ期: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进一步考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特别是罕见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有效性。
3.4 临床试验的评价
- 意向性治疗(intention-to-treat ITT):根据临床试验的要求,所有经过随机化分组的受试对象应按照所分配到的处理组进行随访、评价和分析,而不管其是否依计划完成治疗试验。实际工作中常难以达到。
- 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指尽可能接近符合处理意向性分析原则的理想的受试对象集。
- 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PP):亦称为有效病例或可评价病例样本,是充分依从与试验方案的病例数据集,是全分析集的一个子集。
- 安全性数据集(safety set,SS):指在安全性与耐受性评价时,用于汇总的受试对象集称为安全性数据集。只要受试对象至少接受过一次药物并有一次安全性评价,就应包括在安全性数据集中。
书籍:《利用SPSS的医学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