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TCP/IP 归纳】第七章 路由协议
分类:
文章
•
2024-11-02 18:09:21
第七章 路由协议
7.1 路由控制的定义
7.1.1 IP地址与路由控制
- 路由器通过“路由控制表”转发数据包,其认为路由控制表绝对正确,所以不能搞错此表
7.1.2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 (1)静态路由:信息固定,提前设置,只能由管理员更改
- (2)动态路由:根据路由协议来自动生成(不必只局限于使用一种,可以两种都用)
7.1.3 动态路由基础
- 给相邻路由器发送自己已知的网路连接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会在不同路由器之间接力传递,当整个网络跑完,则每个主机的路由控制表也制作完了
7.2 路由控制范围
7.2.1 自治系统与路由协议

- 自治系统:制定自己的路由策略,并以此为准在一个或多个网络群体中采用的小型单位(区域网络与ISP);
自治系统内部动态路由使用域内路由协议IGP,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控制使用域间路由协议EGP
7.2.2 IGP与EGP
- 路由协议分为IGP与EGP两大类,根据EGP在区域网络之间(或ISP之间)进行路由选择,根据IGP在区域网络内部(或ISP内部)进行路由选择;其中IGP主要有RIP路由信息协议、RIP2、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等协议,EGP使用的是BGP边界网关协议等协议
7.3 路由算法
7.3.1 距离向量算法
- 指根据距离(代价:经过的路由器个数)和方向决定目标网络或目标主机位置的一种方法。在网络构造复杂时,获得稳定的路由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路由收敛)
7.3.2 链路状态算法
- 路由器在了解网络整体连接状态的基础上生成路由控制表,需要所有的路由器都持有相同的信息
7.3.3 主要路由协议

7.4 RIP
路由信息协议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7.4.1 广播路由控制信息
- RIP将路由控制信息定期(30秒一次)向全网广播,若等待5次后(180秒)仍未收到路由信息,将会关闭到对应路由器的连接
7.4.2 根据距离向量决定路由
7.4.3 使用子网掩码时的RIP处理

- (1)从接口的IP地址对应的ABCD分类得出网络地址后,与流过此路由器的包中的IP地址对应的ABCD分类得出的网络地址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的网络地址相同,则以接口的网络地址长度为准
- (2)如果两者的网络地址不同,那么以IP地址的分类所确定的网络地址长度(比如是C类的网络地址不同,则前24位为网络地址)为准
7.4.4 RIP中路由变更时的处理
- (1)RIP的基本行为可归纳为两点: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定期广播;一旦认为网络被断开,数据将无法流过此路由器,其他路由器也会知道网络已断开
- (2)无限计数(通信故障时在故障处循环仿佛传消息):设置最长距离为16,即此信息只保留120秒
- (3)水平分割:规定路由器不再把所收到的路由消息原路返回给发送端
- (4)毒性逆转(解决故障时的环路问题):当网络中发生链路断开时,不是不再发送这个消息,而是发送一个无法通信的消息(即距离为16)
- (5)触发更新:当路由器信息发生变化时,不等30秒而是直接发送信息
7.4.5 RIP2
- 特点为:交换路由信息从广播变多播;路由信息加入子网掩码信息;同网络中逻辑上独立多个RIP;加入外部路由标志;添加身份**
7.5 OSPF
7.5.1 OSPF是链路状态型路由协议
- OSPF为每条链路赋予一个权重(代价),并始终选取一个权重最小的路径作为最终路由
7.5.2 OSPF基础知识
- (1)原理:连接到同一个链路的路由器称作相邻路由器,链路结构复杂时无需所有相邻路由器之间彼此交换,而是指定一个指定路由器进行中心交换
- (2)数据传输:分五种包:问候(确认是否连接),数据库描述(路由摘要信息与版本信息),链路状态请求(版本较老的一方发送),链路状态更新(较新的一方发送包含全部路由信息),链路状态确认应答(通知发送端已经成功接收)
7.5.3 OSPF工作原理概述

- (1)每10秒一个HELLO包,判断是否 连接,允许空等3次,四次则断开;
(2)链路状态更新包分为:网络LSA(表示这个网络/网段都与哪些路由器相连接)和路由器LSA(表示这个路由器与哪些网络相连接);
(3)路由器内部生成链路状态数据库,根据情况采用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7.5.4 将区域分层化进行细分管理

- (1)主干区域:多个区域的自治系统,并且所有其他区域必须都与这个主干区域连接;
(2)区域边界路由器:连接区域与主干区域的路由器;
(3)内部路由器:区域内部的路由器,其拥有自己区内网络拓扑的数据库,关于与区域连接的距离只能通过区域边界路由器获取
(4)AS边界路由器:与外部相连接的路由器;
(5)末端区域:作为区域出口的区域边界路由器若只有一个的话称之为此,此路由器将会成为该末端区域内的默认路径,末端区域内无需了解与外部的距离
7.6 BGP 边界网关协议
7.6.1 BGP和AS号

- (1)RIP与OSPF中使用IP的网络地址进行着路由控制;BGP的最终路由控制表由网络地址和下一站AS的路由器组来表示;
- (2)每个自治系统均拥有一个16bit的AS编号
7.6.2 BGP是路径向量协议
- AS路径信息访问列表中不仅包含转发方向和距离,还涵盖了途径所有AS的编号(因为不同的AS有不同的限制)
- 路由控制的协议的核心:保持每个路由器的路由信息均正确
7.7 多协议标记转换技术MPLS
7.7.1 MPLS的网络基本动作
- (1)基本:通过实现MPLS功能的标记交换路由器(LSR)实现功能,与外部网络连接的LSR为标记边缘路由器LER(实现标记追加和删除标记)。
(2)实现方式:在MPLS中通过标记行走在一个单方向的标记交换路径LSP中,或通过路由协议捎带信息的方法
7.7.2 MPLS的优点
- 转发速度相对路由协议更快;利用标记生成的虚拟路径,可以有效提升面向无连接型通信的效率
对应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