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里的“求e问钥”
撰文:康翔
编辑:阿由
设计:紫菜
没有人能未卜先知,尤其是身处暴风雨的边缘,我们不可能一头扎进未知领域的深层。面对不确定性,惟有凭藉更加敏捷和智能的业务,以及创造性的思维,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诸多知名经济学家、企业高管共同参与的2020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于8月4日-6日期间在线上线下同时举办,“韧性、效率和可持续”成为本次活动的热门关键词。
在首日围绕数字化服务的圆桌论坛上,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与Gartner亚太区数字化转型高级分析师张桐、上海应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建,就疫后复苏时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展开了一场深入的研讨。
数字化现在已经进入到下半场,如何把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至关重要,而这种需求随着疫情的来临与持续变得更加迫切,产业界均在思忖着这一命题。
圆桌论坛现场
企业数字化
面临三大困境
显而易见,疫情期间的线上经济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这也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然而,很多企业对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仍缺乏清晰的认知。
在施耐德电气看来,企业当前面临的数字化困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企业缺乏整体的顶层设计。张磊表示,不同于通常的信息化项目,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企业的整体。譬如,企业可能做了数据收集之类的工作,但是并没有发挥作用。
其次是企业没有真正将数据结合自己的实际应用场景,他们可能只是通过数字化改变了日常运行的一些方式或是模式,但是数据却没有转变成为支持决策的信息,没有产生实际的价值。
最后是企业忽略了数字化本身也是对于企业的流程,或是企业组织的一次变革。张磊指出,很多企业经常是专注在技术层面上加以讨论,而忽略了数字化对于企业管理上的本质意义。
“在中国,为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始终在中国秉承的重要战略。在帮助中国企业做数字化创新的时候,施耐德电气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这一重要的战略前提,包括产品开发、管理等体系,均是高度本地化的。
张磊表示,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施耐德电气会根据中国的业务模式、商业和应用场景,乃至中国的发展特色,为客户提供最“合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业务流程里,客户的反馈不会转移到海外的技术研发中心,而是在本地得到最快的响应,产品方案会及时迭代与优化,客户的体验也会得到充分的保证。
据介绍,施耐德电气向客户提供的所有方案,都是端到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不止涵盖了底层的硬件支持,更包括了针对数字的分析、线上线下的服务,是整体打包的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
此外,在产业生态方面,施耐德电气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与诸多实力伙伴达成了合作共赢的深度合作。战略、方案和生态,正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市场的三大法宝。
聚生态圈之力
推进数字化转型
深耕中国市场33年的施耐德电气,目前在中国拥有1.7万名员工、9家分公司、37个办事处、23家工厂,以及1600多家本地供应商和900多家高水准的分销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拥有3个全球一流水准的研发中心。正是“在中国,为中国”引领下的敦实投入,使得中国成为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
与其他一些同类企业不同,施耐德电气的秘诀之一,就是一定要深入到客户现场,即便是现在大家都在提倡数字化服务的今天,张磊表示。
他认为,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从远端通过代码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迭代,很有可能会“跑偏”,最终背离客户的诉求与方案的初衷。
充分整合线上线下的能力,这也是施耐德电气内部协作的一大优势。从组织体系上而言,施耐德电气崇尚的三项原则中,第一项就是一体化——不同的BU或是业务部门,在任何的架构设计或是技术创新时,都会做整体的考虑,而不是分而治之。
第二,施耐德电气会把包括产品线在内的不同业务,放在一起做整体框架,尽可能在技术创新上考虑到所有涉及的业务场景,譬如叫好又叫座的EcoStruxure就是这一原则的有力佐证。
第三,就是通过优秀的文化体系、培训等多种方式,让数字化人才不断地涌现出来;与此同时思考挖掘客户的需求,以及如何将之与自身的产品方案进行恰如其分的结合。
当然,施耐德电气没有“包打天下”的野心。事实上,在“生态为王”的现代商业环境里,1+1>2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而施耐德电气也始终对各种合作持充分的开放态度。
在目前各种平台和解决方案都是开放的前提下,施耐德电气更希望外部的第三方将各自的优势集成进来,或是在施耐德电气的技术方案里面进行融合,在数据层面上形成更多高度协同和统一的通讯协议,从而降低沟通成本,帮助企业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与其让客户去做选择,不如整个生态直接合作。”张磊表示。
张磊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
全方位的数字服务
助力企业重回“快车道”
客户的数字化需求,实际上就是“求e问钥”的一套流程。对于施耐德电气的数字化服务来说,与之应对的就是“望闻问切”。
据悉,面对那些不清楚自己需求的企业,施耐德电气会首先提供“数字化咨询服务”,帮助客户厘清它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是定义它的真实需求点,这也是企业数字化的出发点。
接下来是“数字化产品规划服务”,施耐德电气会跟客户一起,规划相应的服务内容,包括哪一款解决方案最适宜或是效益最高。通过施耐德电气的产品设计能力,帮助客户筛选技术方案的可用性,缩短它的试错周期,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在整个数字化服务流程中,接下来的服务可以说是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张磊表示,这就是“数据分析能力的服务”,通过施耐德电气的经验或者行业专家的专业知识,帮助客户将数据转化成为有价值的洞察,让他们进行相应的实施与改进。
第四块服务则是施耐德电气长期以来异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之一——“现场服务”。前三项服务可以在线上进行,而“现场服务”必须在线下完成,施耐德电气的专家需要到生产一线,身体力行地保证客户的设备能够以最好的状态长期运行。
以上论及的四种服务,就是一个完整的施耐德电气数字化服务体系。张磊认为,在数字化的技术与能力之外,服务能力也特别重要,与企业的数字化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基建”的建设热潮中,施耐德电气不会生硬地将技术的“满汉全席”塞给客户,而是会基于客户的真实需求,以技术赋能者的身份,最大程度上挖掘客户的应用场景,发挥出其应有的业务价值。
张磊强调,技术赋能的前提是开放。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当下,各种创新正在不断涌现,而技术创新则是其中最具活力的一种,必将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
作为新技术的开拓者、使用者和集成者,施耐德电气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将努力融合各类合作伙伴的优势,以数字化服务共同赋能客户,推动中国产业经济重回“快车道”。
更多2020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精彩内容,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观看!
欲看更多文章
请长按下图扫码关注
胖 头 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