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针织物的一些基本概念
关于针织物的一些基本概念
利用织针(Needle)将一根或几根由纬向喂入的纱线依次弯曲成一系列的线圈(Loop),再将此次生成的新线圈与前次生成的旧线圈相互串套(Looping),就构成针织织物(Knitting Fabric)。
针织物的基本概念线圈
所谓针织物,就是由纱线编织成圈,并相互串套链接而形成的织物,因此线圈为构成针织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线圈是由圈柱和圈弧组成。
纬编线圈结构
一个完整的线圈由圈干(1-2-3-4-5)和延展线(5-6-7)组成,其中,圈干的直线段(1-2与4-5)成为圈柱,弧线部段(2-3-4)成为针编弧,延展线(5-6-7)又称之为沉降弧,由它来链接相邻的两个线圈。
经编线圈结构
在经编织物中,线圈结构如左图所示,一个完整的线圈由圈干(绿色部分)和延展线(红色部分)组成。
织物正面与反面
正面:圈柱压着圈弧的的一面。
反面:圈弧压着圈柱的的一面。
横列与纵行
针织物中,线圈在横向形成的水平行列称之为线圈横列。纬编有一根或几根纱线在织针上顺序编织,构成一个线圈横列;经编则由一组或机组平行排列的经纱在一次成圈过程中分别在不同织针上形成线圈,构成一个线圈横列。
针织物中,线圈沿纵行相互串套而成的行列称之为线圈纵行。一般每一纵行由同一枚织针编织而成。
圈距与圈高
在线圈横列方向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区别成为圈距,一般以A表示。
在线圈纵行方向上,两个相邻线圈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圈高,一般以B表示。
单面与双面
针织物根据编织时采用的针床数可分为但单面针织物和双面针织物两类。单面针织物采用一个针床编织而成,其特征是织物的一面全部为正面线圈,而另一面全部为反面线圈,织物两面具有显著不同的外观;
双面针织物采用两个针床编织而成,其特征是织物的任何一面都显示正面线圈。
基本线圈结构
成圈线圈、集圈线圈和浮线是构成所有针织物的最基本结构单元。
成圈编织图:
编织三角:
集圈编织图:
编织三角:
浮线编织图:
编织三角:
———
基本线圈的形成过程
成圈线圈
织针在织完旧线圈后,上升到最高点,喂入纱线,针下降,形成新线圈。
- 织针刚完成前一个线圈的编织,新形成的线圈正处于针头内;
- 织针上升到退圈位置,线圈把针舌打开而滑到针杆上;
- 织针下降,新纱经导纱器进入针钩内;
- 织针继续下降,旧线圈沿针杆上滑而关闭针舌;
- 织针将新纱线从旧线圈中拉出一个新线圈。这个位置称为脱圈位置;
- 织针处于脱圈位,准备下一个成圈过程。
集圈线圈
- 织针刚完成前一个线圈的编织,新形成的线圈正处于针头内;
- 织针上升到集圈位置。对比成圈过程,可以发现织针比退圈上升得低一些,线圈仍保留在针舌内,但是也能钩到新纱线;
- 织针下降,由于针舌下面没有线圈,无法关闭,新纱线和旧线圈仍处于针钩内,所以没有形成线圈;
- 织针再次上升,开始下一编织过程,新纱线和旧线圈被退至针杆上;
- 织针将再一次将新纱线从原来的旧线圈与纱线中拉出;
- 织针下降于脱圈位,新线圈形成。
浮线
针织物特性
- 纬编针织面料有易脱散性。当针织布料上的纱线断裂或线圈失去串套联系,造成线圈之间分离时,线圈会沿纵向脱散下来,使面料外观和强力受到影响。可以选择抗脱散性的组织,或采用摩擦系数大和抗弯刚度大的纱线作原料来克服这个缺点。
- 卷边性。在自由状态下针织物边缘出现包卷的性能。这是由于边缘线圈中弯曲纱线力图伸直所引起的。纱线愈粗,弹性愈好,线圈长度愈短,卷边性也愈显著。一般双面针织物,因为在边缘处正反面线圈的内应力大致平衡,所以基本不卷边。
- 伸缩性。针织衣料是由纱线弯曲成圈相互串套而成的,线圈上下、左右都有较大的伸缩余地,所以,具有良好的弹性,穿着时合身随体,舒适方便,适合人体运动时伸展、弯曲等要求。
- 尺寸稳定性差。除了化纤针织品以外,其它针织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性。
- 柔软性。针织服装面料所用的原料是蓬松柔软、捻度较小的纱线,面料表面有一层微小的绒面,再加上由线圈组成的组织松弛多孔,穿着时减少了皮肤与面料表面之间的摩擦,给人一种舒适温柔之感。
- 吸湿性和透气性。由于组成针织面料的线圈相互串套,使面料内部形成无数隔离的空气袋,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和透气性。
- 防皱性。当针织面料受到折皱外力时,线圈可以转移,以适应受力时的变形;当折皱力消失后,被转移的纱线又可以迅速恢复,保持原态。
- 易勾丝和起毛、起球。由于针织面料组织结构松散,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面料上的纤维易被尖硬物勾出形成丝环。同时,纤维常因被磨损而起毛。这样,会直接影响功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