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基础(七):应用协议(文件传输、电子邮件、WWW)
应用协议定义:为了实现某种应用而设计和创造的协议。
一、远程登录:主要使用TELNET和SSH两种协议
1)TELNET:
方式:利用TCP的一条连接,通过向这一条连接向主机发送文字命令并在主机上执行。
基本服务分类:仿真终端功能和协商选项机制
行模式:每从键盘输入一个换行,就将该行的数据最为一整行发送给服务端B
透明模式:客户端A每输入一个字符都要发送给服务端B
TELNET命令: telnet 主机名 TCP端口号
【21—>FTP;25->SMTP;80-->HTTP;110-->POP3】
2)SSH:是加密的远程登录系统,安全。
其他功能:可使用更强的认证机制;可转发文件;可使用端口转发功能
二、文件传输:使用FTP协议
工作机制:通信过程中使用两条TCP连接:一条用于控制,一条用于数据传输。控制用的连接使用的是TCP21端口,数据传输用的连接使用的是TCP20端口
三、电子邮件:使用SMTP协议,传输层用TCP协议
接收端从邮件服务器接收邮件时使用POP3协议
电子邮件的机制由3部分组成:邮件地址,数据格式,发送协议
1)邮件地址:指使用电子邮件时需要的地址,格式为:名称@通信地址。发送地址由DNS管理,保存邮件服务器域名信息叫做MX记录
2)数据类型—MIME:基本上由首部和正文(数据)两部分组成,首部不能为空行
MIME具有代表性的Content-Type
3)SMTP是发送电子邮件的协议,使用TCP的25号端口。客户端以文本的形式发出请求,服务端返回一个3位数字的应答,每个指令和应答的最后都必须加换行指令(CR、LF)
4)POP协议是一种用于发送电子邮件的协议。发送端的邮件根据SMTP协议将被转发给一直处于插电状态的POP服务器,客户端再根据POP协议从POP服务器接收对方发来的邮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防止他人盗窃邮件内容,还要进行用户验证。
5)IMAP协议也是接收电子邮件的协议,在POP中邮件由客户端进行管理,而在IMAP中邮件则由服务器进行管理。亮点是可以不必从服务器上下载所有的邮件也可以阅读。
四、WWW
WWW(万维网)是将互联网中的信息以超文本形式展现的系统,也叫web。
3个重要的概念:访问信息的手段与位置(URI),信息的表现形式(HTML),信息转发(HTTP)
1)URI用于表示互联网中资源(文件)的具体位置,URL可作为所有资源的识别码
2)HTML:是WWW通用的数据表现协议,具有纯文本功能
XML用于数据存入文件或在应用间进行交互。Java和XML相当于OSI参考模型中的第六层表现层。
3)HTTP
默认使用80端口,工作机制首先是客户端向服务器的80端口建立一个TCP连接,然后再这个TCP连接上进行请求应答以及数据报文的发送。
HTTP版本对比:
HTTP1.0版本中每一个命令的应答都会触发一次TCP连接的建立和断开;HTTP1.1开始,允许在一个TCP连接上发送多个命令和应答。
五、网络管理
1)SNMP:可在TCP/IP的网络管理中收集必要信息,基于UDP/IP协议
----SNMPv3分为“消息处理”,“用户安全”,“访问控制”3个模块
----消息处理常选用SNMPv2的模型,进行以下8种操作:查询请求,上次要求的下一个信息的查询请求,应答,设置请求,批量查询请求,向其他管理器发送信息通知,事件通知,用管理系统定义的命令等
----SNMP的处理可分为从设备读取数据,和向设备写入数据两种,采用Fetch和Store模式
2)MIB:相当于SNMP的表示层,是一种能够在网络上传输的结构。
----SNMP中的交互信息是MIB,SNMP访问MIB信息时使用数字序列
3)RMON:由监控网络上线路的众多参数构成,而MIB由监控网络中某个设备接口(某个点)的众多参数构成
六、其他应用层协议:
1)多媒体通信实现技术:UDP+呼叫控制(H.323与SIP协议)+RPT协议+压缩技术
----H3.23是由ITU开发用于在IP网上传输音频视频的一种协议,4个重要组件:终端,网关,网闸,多点控制单元
----SIP:更多使用
基本组成
----RTP:为每个报文附加时间戳和***,有效避免UDP使用过程出现的丢包或乱序现象
---数字压缩技术:MPEG是决定数字压缩规范的ISO/IEC工作组
2)P2P:网络上的终端或主机不经服务器直接一对一相互通信的情况叫做P2P
3)LDAP:访问目录服务的一种协议